《第二届中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一)

字号:T|T
2023-01-06 09:59 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

2022年12月24—2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并介绍了近年来32项古代都城及城市的重要考古发现。现将第一场与会者发言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陶寺城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老师分享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陶寺城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陶寺遗址所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古代环境和文化底蕴,是陶寺都城出现的大背景。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明显的微型“生态交错带”现象,也是比较典型的“限制理论”个案,却也同时是打破这一理论的典型。

 

图片

陶寺城址

 

高老师介绍,经过40年多年的考古发掘,在陶寺4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座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的都城遗址。探源工程以来,陆续发现中期大墓、“观象台”遗迹、手工业作坊区大型建筑、宫城及其门址、1号宫殿基址等重要遗存。陶寺遗址是一座史前时期的大型都邑遗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文明起源“中国方案”关键点之一。陶寺文化与社会所具有的的典型特征和独特品质,尤其创造的思想、精神与理念传承至今。

 

最后,高老师就他所关注的陶寺城址布局与演变、年代历时、晚期“殖民政权”“尧舜之都”等相关问题做了解释。

 

偃师商城近年考古新发现及相关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国梁老师介绍,2018年开始,偃师商城考古队工作中心转移至小城区域。偃师商城一期遗存综合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学术目标。为此考古队全面梳理以往发掘资料,建立了偃师商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并以全面和系统统钻探为切入点,针对重要遗存及相关遗存的重要节点开展系列工作。先后探明了小城城墙的形制、规模、存续年代,发现了小城东门及疑似的小城北门,确认小城外不存在防卫意义上的护城壕;在小城西北部区域发现了圆形建筑基址群,初步认定为囷仓遗址;在小城中南部发现了贯穿东西的早期较大型水道;在宫殿区周边发现了宫殿区向外排水的排水系统和出入门道;在大城西部发现了古河道及相关水利设施,在大城西墙南端新发现了城门,在大城区域发现了晚期水道不同阶段的遗存,探明了大城内的壕沟,探明了三号基址群的规模及保存状况,发掘三号基址群的周边及部分建筑基址。上述工作为偃师商城一期遗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偃师商城的城市沿革及布局研究拓宽了思路。

图片

 

商丘宋国古城考古与初步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介绍了商丘宋国古城考古与初步研究。唐际根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豫东进行的考古工作,当时主要取得了三项成绩:建立起豫东仰韶时代至岳石文化之间的文化序列;发现了老南关古城;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墓地。重点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河南大学联合进行的老南关古城勘探试掘的新进展。因为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很厚、地下水位浅等因素的制约,宋国古城考古进展较为缓慢。根据考古发掘、调查的资料,唐教授还分析了古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及与大运河的关系。

图片

宋国古城考古图

 

多学科合作视野下郑韩故城近年城市考古的收获和思考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常宏杰老师介绍了近年来多学科视野下郑韩故城近年来城市考古的收获与思考。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的都城遗址,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居住区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常宏杰不仅介绍了郑韩故城冶铁遗址、贵族墓葬等考古新发现,他还表示通过积极地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针对目前郑韩故城考古研究工作的问题,采用了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汇聚考古、医学、动物、植物、冶金和钱币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多学科研究丰富了出土文物的阐释内容,在关于郑韩故城历史沿革、城市布局、生态环境、居民食谱、冶铸工艺和礼乐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地丰富了郑韩故城文化内涵。同时也解决了大规模配合基建造成的发掘材料堆积问题,提高了考古成果的利用率。

图片

郑韩故城黄帝故里墓葬

 

临淄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的发现和初步认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董文斌老师首先对临淄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的遗址概况及近年来的发掘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通过五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可知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图片

 

院落内,建筑基址分布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南北四排共计14个夯土基址。整体上看,这些建筑基址间存在一条纵贯南北的规整的空白带,虽然整个院落不是中轴对称的布局,但这条空白带似乎将整个建筑区在空间上平分为二。北部三排各有3个基址,其中北两排基址形制和排列非常一致,第三排基址规格较小,但排列与北两排同,第四排基址无论是形制、规格还是数量都有变化,但仍然遵循着整体的布局规律。这些建筑基址可分大中小三等,大者约650平方米,中型的约400平方米,小型者多为100—200平方米上下。与之相关发现了大量的铺地砖、板瓦,还有少量螺钿装饰的建筑构件,证明此处建筑规格较高。结合地理位置、年代、建筑格局、规格、与小城关系、历史记忆等各方面分析,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均与文献记载的稷下学宫相符合,据此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

 

无锡吴家浜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光日老师介绍了吴家浜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吴家浜古城位于鸿山墓群保护范围东南部,是近年发现的东周时期重要遗址,古城以城墙和人工水系作为隔分,可分为内城、外城和郭城,平面接近正方形。城内人工水系纵横交错,大量灰坑、水井等遗迹成群分布,目前发现有“∟”形城墙、水门、环壕、高等级建筑基址(大量瓦片)等重要遗存。2021年度的发掘了解到城墙结构、墙体与壕沟的关系、建筑基址的形制以及各单位间的叠压打破关系等。从层位关系、出土物、碳十四数据来看城址年代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与鸿山墓群的年代大致相当。城内没有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遗址与鸿山墓群各自占据着相对独立的区域,互不影响,说明当初先民选址是有意而为之的。古城的发现对鸿山墓群的背景研究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为研究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吴家浜古城遗址位置图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盛伟老师分享了湖南岳阳罗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他介绍,罗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称罗子国城遗址,考虑到该遗址延续时代较长,从春秋至六朝时期均有遗存分布,但在战国至六朝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均为罗县县城,且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为古罗城,故将其更名为罗城遗址更为恰当。遗址现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东南距汨罗市城区约4公里。遗址主要分布于汨罗江下游西(南)岸翁家港至马头槽之间的一块土洲上,汨罗江故道在此由东南折向西北流,其南有其支流李家河自东向西蜿蜒流过。遗址主要由城址、城外聚落点组成。其中,城圈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32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在城圈的东、北、西三面紧邻城垣挖有壕沟,南面为汨罗江的支流李家河。在城址外围的小洲罗、熊家里、鸡公滩、马头曹等周边地点,过去调查也发现有东周时期的遗存分布。若将罗城城址及周边聚落点计算在内,罗城遗址的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图片

 

罗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周世荣先生进行试掘,确认其为一座东周城址。1992年底至1993年初,岳阳市文物工作队与汨罗市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指出城址时代可早至春秋时期,为楚迁罗后的罗子国都城。2015年、2020年、202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次发掘罗城遗址。其中,2015年度的工作发现罗城遗址内至少存在大小两座城址,并确认其年代分别属于战国、六朝时期,性质为罗县县城。2020年度的工作通过发掘城外的小洲罗地点,发现了大批春秋时期的典型楚文化遗存,从而明确遗址的年代上限至少可至春秋中期,为目前已发现的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一处地点。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一方面证明了罗城遗址内以城墙、大型建筑为代表的重要遗迹主要出现于战国中期以后,另一方面也表明罗城遗址至迟在春秋晚期已经形成较大的聚落规模,从而为楚罗县的设置和城市的营建奠定基础。通过近几年的考古工作并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罗城遗址在春秋时期因安置罗国遗民而兴起,战国时期成为楚国的南方重镇,战国晚期更发展为楚国抗秦的战略大后方,至秦汉、六朝时期作为罗县治所延用。罗城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地方城市的代表,其发展历程可谓是湖南华夏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江南的开发、湖南的早期历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头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