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开工动员会在京举行
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开工动员会在京举行。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京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平安故宫”工程子项目之一。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规划设计合理、功能设施先进,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观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河北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秦皇岛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
12月28日,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秦皇岛博物馆即日起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此次征集范围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反映长城重要历史发展、文化信息的文物展品;与长城有关的重要人物或历史名人文物展品;反映历代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传播的文物展品。二是反映秦皇岛地区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山川水系的文物、标本;反映城市文化特色、文学艺术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城市发展的文物展品;反映秦皇岛地区重大历史、红色革命、社会热点等事件的文物展品以及与秦皇岛有关历史人物、名人等相关文物展品。据悉,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于明年建成开馆。秦皇岛博物馆目前已完成主体施工,建成后将从多个维度展现秦皇岛市“历史文化名城、长城文化之乡、开放创新之都”的独特魅力。
山西
第五届山西文博会线上开幕
12月26日,以“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的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在线上开幕。本届云上文博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VR全景等新技术,打造集合云启动、云展览、云交易、云招商、云展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云上展会,充分反映山西省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此外,本届文博会还将举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三个主题论坛,并开展文旅产业项目线上推介会、文化名家线上会客厅、山西文创专题秀、迎新年送春联文化活动、云端钢琴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
内蒙古
发现旧石器地点99个 内蒙古鄂尔多斯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近日,据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该院联合对鄂尔多斯东乌兰木伦河流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99个,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次考古调查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分布具有一定的群聚成团现象;采集石制品近万件,总体上工具类型是以锯齿刃器、刮削器和凹缺器为代表的石器工业组合。此外,考古人员发现的有典型的细石叶石核和细石叶,显示调查标本可能是多个时期不同文化石制品的混合体,至少存在旧石器中和晚期两个时段。
江苏
第二届中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交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12月24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开幕。会议旨在为考古一线发掘和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我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研究的新进展、新收获。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考古工作者通过32场学术报告介绍了陶寺古城、偃师商城、商丘宋国古城、临淄齐国故城、郑韩故城等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的新发现并进行研讨。
安徽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公布考古工作新进展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新进展。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发掘工作中,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个、祭祀坑1个、石头遗迹1处、汉代墓葬5座。考古人员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福建
海内外专家学者“云”研讨“泉州与世界海洋文明”
12月26日,“泉州与世界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6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泉州与世界海洋文明进行了主旨报告和学术报告,深入研讨泉州乃至中国与世界海洋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泉州创建世遗保护典范城市。
河南
河南推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
河南省日前印发《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指出,河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应重点做好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基础、加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整体展陈水平、拓展革命文物传播推广渠道五个方面的工作。此外,《计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法规政策、建设人才队伍、加强督促检查等5个方面明确了保障工作落实的各项措施。
河南安阳:将对全球各地约16万片甲骨进行数字化采集
12月27日,河南安阳召开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对全球各地约16万片甲骨进行高质量数字化采集。据介绍,自1899年发现以来,安阳先后出土甲骨十余万片,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为加强保护研究,安阳正在加快推进“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将利用3至5年的时间,联合国内外甲骨收藏和研究机构,完成分散在全球各地约16万片甲骨的高质量数字化采集。另外,安阳市考古志愿者活动将围绕宣传推广安阳市考古新成果持续开展,推动形成考古事业全社会共同参与、考古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湖北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顺利完成提取 进入后续研究环节
近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学堂梁子遗址是一处位于十堰市郧阳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大型旷野遗址,曾先后出土2具距今80万年至110万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本次出土的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按照既定计划,考古研究人员将对“郧县人”3号头骨从形态、结构、年龄、性别与埋藏情况等方面做精细研究,同时对伴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做系统观测,继而分析“郧县人”的体质特征、演化地位及其文化与技术特点和适应生存方式,并在多个实验室内对各类样品开展遗址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埋藏学的综合研究。
湖北完成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
近日,历时一年的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圆满收官。在调查工作中,复核了湖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36473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了湖北省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省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近十年全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项目等情况;启动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数据库(一期)建设;完成人类起源、长江流域史前文明、楚文化、三国文物、古代矿冶文物等11个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并分别通过单项验收。在此基础上,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牵头编撰完成《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成果资料,对未来加强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提出可行性措施建议。
重庆
重庆在立法上对大足石刻保护范围进行补充完善
12月29日,《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经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修正通过。大足石刻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此次条例修正,对大足石刻保护范围进行了补充完善,增加了推动大足学研究和发展的相关规定,调整了相关机构编制和职能,为进一步加强对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和管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云南
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发现一系列重要古人类活动线索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介绍2022年度联合科学考察成果,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人类活动线索。2022年7月至1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成联合科考队,在滇西北地区开展系统的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在大理州和迪庆州各发现旧石器地点30余处,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良好潜力,并为今后开展持续性、深入性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
陕西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共6个部分,24个方面重点工作,70项具体措施。紧密联系陕西实际,系统构建陕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25年,具有陕西特色、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省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香港
香港举办“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 展出逾70件珍贵文物
12月29日,“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幕,展览展出逾70件由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同时展出7件香港考古文物与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作比对,让观众同时了解古蜀国文明和香港文化,感知古代文化传播路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据悉,该展览是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与国家文物局自2022年11月中签订《关于深化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书》后,首个双方合作的大型国家级文物展览,展期持续至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