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背景与缘起
二 宗旨与特点、主要研究内容
三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年代框架、环境背景与生业基础
、玉坠等装饰玉器,表明当时已经掌握了琢玉工艺技术。有一座墓葬随葬一雄一雌两口家猪,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端倪。 四 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玉环、玉坠等装饰品,以及数十件陶器,而为数众多的小型墓不仅墓圹狭小,而且随葬品也往往仅有两三件日用陶器,两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发现反映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明显的社会贫富贵贱分化,掌握军事指挥权的显贵阶层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财富,其社会贫富贵贱分化的严重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期是十分突出的。
、玉镯等装饰品,个别墓葬还随葬玉人。在一处较高的山头上,用石块砌筑出一组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巨大平台,应是举行祭祀等大型仪式的场所。在该大平台同一山头的南坡,有一个形状特殊的建筑,里面有数量众多、大小不等的泥塑女人像和龙、熊、猛禽泥塑的残块,还出土了一个真人大小的女人头泥塑像,这里被认为是辽西地区的一处神庙。由于牛河梁遗址群一带一直没有发现居住遗迹,所以,这里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专门埋葬贵族和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圣地。最近,在朝阳半拉山遗址发现了一个红山文化的积石墓地和祭坛,出土了数件石人头像,最高达40厘米,再一次印证了红山文化晚期所具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
、陶
等带有三个空袋足的陶制酒器,这些因素被中原地区集团所吸收,成为当地棺椁葬制和陶制酒器的组成部分。后来,根据陶制酒器发展而来的铜
、铜觚等青铜容器,成为夏商周时期表明贵族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
等对外有广泛传播。这些并非普通生活用器,而是礼仪制度用器。所以,它们传播至四极八荒,实为中原社会的政治礼仪、制度、思想的播散。二里头文化立足中原,却辐射四方,不仅是再一次改变了中国文明进程的格局,还开启了中原为主导的、整合其他地方文明的政治和历史进程,中华文明遂进入新的阶段——王朝时代。五 根据中国的实际材料,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新标准
六 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的认识
和玉坠等玉制装饰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以玉为美”的观念。到了距今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除随葬C形玉龙之外,还随葬各类制作精美的玉器。体呈“C”形的玉龙、玉鸟和玉龟的形态,特别是两地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相聚数千里之遥,却存在如此相似因素,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导致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陶
、陶觚等陶制酒器、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双翼形玉饰、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小麦栽培、黄牛和绵羊的饲养及冶铜术等,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积极吸纳周围各个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黄河中游地区的汇聚。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积极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七 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八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