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11月21日下午,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国家文物局2022年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全体学员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专业全体本科生作了题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漫谈》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主任方启主持,参会成员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考古学院教师林森、王震、武松。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基本概念和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旧石器考古学的特点、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和“旧石器考古学的学科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内容。
首先,高星指出研究人类起源与早期历史的意义,不仅可以破解重大科学命题,占据学术高地,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求知欲,有助于帮助大众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旧石器考古是以埋藏于地下的实物资料为主要对象,研究远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方式等社会属性演化过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它不是仅仅研究石器的类型、形态和功能的学科,还涉及对其他种类的考古材料和人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要通过这些材料研究先民的生存行为、认知能力发展和社会关系演变,复原人类的起源-演化过程和重要事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生存方式与演化规律的理论进行探讨与阐释。
随后,高星通过引导大家思考工具制作与使用在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引出了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制作工具虽然不再被认为是人类身份的标签,不再被视作人类独有的行为能力,但工具制作和使用对确定人类的演化方向,对增强人类适应生存能力,对塑造人类的大脑、心智、行为方式,对提升语言和交流能力,对形成现代人类的身心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人类学会制作工具后,激发大脑功能,产生语言能力,使人类的祖先不断向前进化。
随着人类祖先的不断进化,进一步产生了旧石器文化。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信息载体主要是以石制品为大宗的各类材质的工具、人类利用过的动植物遗存、艺术或象征性行为产品、建筑与用火遗迹等,其内容也与工具制作息息相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旧石器时代占据人类演化历程的百分之九十九,在漫长的人类演化过程中,旧石器文化面貌也随之不断发生改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最典型的案例是克拉克提出的石器技术模式体系,在旧石器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高星为学员们系统介绍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通过列举旷野调查、洞穴调查以及科技手段勘探的例子,详细讲解了旧石器考古调查的要点,引出了类型学与地层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应用。高星指出,与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考古大原则一致,在旧石器遗址发掘中,需要严格按照层位顺序进行,由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常常会按操作层发掘,这是为了对地层、文化单元和埋藏物空间信息做准确、可行的掌控。在单位文化层内按一定厚度的水平层发掘,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秘笈,常被业外人士误解,如果使用不当,确会发生穿层、混层现象,不能机械地理解和操作。在发掘时,也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充分利用三维技术和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种信息做交叉、整合,综合提取分析遗址包含的地层、时代、文化序列和人类生存适应行为的全方位信息,从而在精细发掘的基础上,向公众展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学科价值与社会意义。
提问环节中,高星对现场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讲座的最后,高星指出,旧石器时代考古是一项有重大突破创新潜力、大有可为的事,希望更多的学生加入旧石器时代考古行列,壮大旧石器考古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