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

字号:T|T
2022-12-15 17:01 来源:南方文物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历时5年多。出土了青铜器、铁器、金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文物1万余件 (套) ,其数量之巨,种类之繁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诸侯王墓。特别是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黄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可谓历次考古发掘之最。出土的黄金数量已达478件,总重量超120公斤。其中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 (大马蹄金17枚,小马蹄金31枚,) ,麟趾金25枚,金版20版。本文拟就所出土马蹄金、麟趾金的意义提出一己之见,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马蹄金、麟趾金出土状况

 

 

何谓马蹄,何谓麟趾,黄盛璋先生在《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 (1) 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马蹄金是我国最早使用金币之一···根据出土实物归纳可分为三式:Ⅰ式:为圆形饼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有如乾柿饼,····Ⅱ式:正面为圆形 (或不甚规则近似圆) 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Ⅲ式:正面为梢圆形,背面中空,形如马蹄。”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当属于黄盛璋先生文中的第三式。

 

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主要位于墓室中的两个空间 (图一) :

 

图片

图一

 

主椁室西室最北部

放置榻的地方及榻的底部。

 

此一空间,马蹄金和麟趾金排列整齐的放在同一长方形漆盒内,漆盒盒盖已经腐烂不见,盒底有凹槽。其中,大马蹄金5枚,小马蹄金10枚。麟趾金10枚。马蹄金、麟趾金在盒内的排列方式为三组:大马蹄金一组,小马蹄金一组,麟趾金一组。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其口部均朝上;麟趾金是两个交错一起成长方形形状放置于盒内,四组横放一组竖放,共5组、10枚。马蹄金和麟趾金均中空,上端嵌有琉璃或玉石,部分马蹄金底部发现了“上”字。与马蹄金、麟趾金一起出土的还有金饼187枚 (图二) 。

 

图片

图二

 

外棺和内棺之间,

主棺的头厢部位及棺的南部。

 

刘贺墓主棺头厢及棺的南部放置有数个贴金箔漆箱和漆盒,内装有玉璧、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物。清理出金饼96个,大马蹄金12个,小马蹄金21个 (其中有一个小马蹄金套置在大马蹄金内) ,麟趾金15个,另还有金板20块。与在主椁室西室一样,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同样是分盒装置的。根据现场清理情况,这些金器均放置在漆盒之内,但漆盒均已腐烂,仅剩漆器残片。金饼放置在一个长方形漆盒内,马蹄金和麟趾金叠压在一起,放置在一个盒内。紧靠着马蹄金、麟趾金及外棺头厢最西边的长方形漆盒内,还出土了尺寸大小不一的金板。这里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底部不仅有“上”字,还发现了很多“中、下”字样 (图三) 。

 

图片

图三

 

 

马蹄金出土数

量、形态等相关状况

 

 

此次发掘共出土马蹄金48件,其中大马蹄金17件,小马蹄金31件。大、小马蹄金其形相似,均为马蹄状,中空、斜壁,前壁高后壁低,呈一斜面,底为较为规整的圆形。上部口沿外部周缘饰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其下为几圈横向波纹,上口嵌琉璃面或玉面,通体抛光,十分华丽,底部铸有或贴有上、中、下字,部分有损坏。

 

大马蹄金

 

17件。其口部纹饰相同,由四组纹饰组成,第一组为滚珠丝纹、第二组为滚珠丝制成的套珠纹、第三组为滚珠丝纹、第四组为码丝纹 (图四、图五) 。

 

图片

图四

 

图片

图五

 

大马蹄金底部有铸字和贴字两种。底部铸字的有“上”和“下”字,贴字的只有“中”字。

 

1、底部铸字,13件。

 

(1) A型,底部铸有“上”字,9件 (编号1423-1、1423-2、1423-3、1423-4、1423-5、1814-4 (变形) 、1814-5 (变形) 、1814-8 (变形) 、1814-11 (变形) 。标本:编号1423-1 (图六-图八) 。

 

 

图六

 

图片

图七

 

图片

图八

 

(2) B型,底部铸有“下”字,4件 (编号1814-2 (变形) 、1814-3 (变形) 、1814-6 (变形) 、1814-10 (变形) ) 。标本:编号1814-2 (变形) (图九-图一一) 。

 

图片

图九

 

图片

图一〇

 

图片

图一一

 

2、底部贴字,4件。

 

底部贴有“中”字,4件 (编号1814-1 (变形,内有琉璃残片) 、1814-7 (变形) 、1814-9 (变形) 、1814-27 (变形) ) 。标本:编号1814-1 (图一二———图一四) 。

 

图片

图一二

 

图片

图一三

 

图片

图一四

 

 

表一大马蹄金铸、贴字一览表

图片

 

小马蹄金

 

31枚。小马蹄金口沿部纹饰有五组和六组之分,且五组纹饰组合的小马蹄金又可分为两种由五组排列顺序不同的纹饰组成。

 

小马蹄金底部分有字和无字两类。有字的30件,与大马蹄金一样有铸字和贴字两种,铸字的分别有“上”、“中”、“下”三字;贴字的分别有“中”、“下”二字。无字的只有1件。

 

根据上述特征,分类描述如下:

 

底部有字,30件,分为铸字和贴字两种。

 

1、底部铸字,25件。

 

(1) A型,底部铸“上”字,13件。

 

根据其口沿部纹饰特征可分两亚型。

 

Aa型,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12件 (编号1423-6、1423-7、1423-9 (内有残留物) 、1423-12 (内有残留物) 、1423-13、1423-14 (内有残留物) 、1423-15、1814-28 (变形) 、1814-29、1814-31、1814-33、1814-36 (变形) ) 。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码丝纹。标本:编号1429-9 (图一五-图一七) 。

 

图片

图一五

 

图片

图一六

 

图片

图一七

 

Ab型,口沿部由六组纹饰构成,1件 (编号1423-10) 。六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码丝纹。(图一八-图二〇) 。

 

图片

图一八

 

图片

图一九

 

图片

图二〇

 

(2) B型,底部铸“中”字,9件。

 

根据其口沿部纹饰特征可分两亚型。

 

Ba型,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8件。根据五组纹饰排列特征可分两式。

 

BaⅠ式,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码丝纹。2件 (编号1814-45、1814-47) 。标本:编号1814—45 (图二一-图二三) 。

 

图片

图二一

 

图片

图二二

 

图片

图二三

 

BaⅡ式,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6件 (编号1814-32、1814-37、1814-40、1814-42、1814-43、1814-46) 。标本:编号1814—32 (图二四-图二六) 。

 

图片

图二四

 

图片

图二五

 

 

图二六

 

Bb型,口沿部由六组纹饰构成,1件 (编号1814-35) 。六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码丝纹 (图二七-图二九) 。

 

图片

图二七

 

图片

图二八

 

图片

图二九

 

(3) C型,底部铸“下”字,3件。

 

底部铸下字的其口沿部纹饰五组,但其纹饰可分为两式,前四组纹饰相同,第五组纹饰不同。

 

CⅠ型,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1件 (编号1814-48) 。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码丝纹 (图三〇-图三二) 。

 

图片

图三〇

 

图片

图三一

 

图片

图三二

 

CⅡ型,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2件 (编号1423-11、1814-39) 。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标本,编号1423—11 (图三三-图三五) 。

 

图片

图三三

 

图片

图三四

 

图片

图三五

 

2、底部贴字,5件。

 

(1) A型,底部贴“中”字,2件 (编号1814-30、1814-41) 。

 

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五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标本,编号1814—30 (图三六-图三八) 。

 

 

图三六

 

图片

图三七

 

图片

图三八

 

(2) B型,底部贴“下”字,3件 (编号1814-34、1814-38、1814-44) 。

 

口沿部由五组纹饰构成,其纹饰与贴“中”的纹饰相同,其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标本,编号1814—34 (图三九-图四一) 。

 

图片

图三九

 

 

图四〇

 

图片

图四一

 

底部无字,1件 (编号1423-8) 。

 

口沿部由六组纹饰构成,六组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滚珠丝纹、正花丝纹、素丝纹、反花丝纹、巩丝纹、码丝纹 (图四二-图四四) 。

 

图片

图四二

 

图片

图四三

 

 

图四四

 

 

表二小马蹄金铸、贴字一览表

图片

 

 

麟趾金出土数

量、形态等相关状况

 

 

麟趾金中空。长斜壁,前壁倾斜度较大,后壁较短。底为椭圆形,其形似狼蹄。上口周缘饰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纹,后侧有一金丝攒成的花蕾状突起,上口嵌琉璃面。通体修长,壁面无波纹,抛光十分光洁。25件 (图四五) 。

 

图片

图四五

 

其底部为铸字和无字两类,无贴字。铸字有“上”、“中”“下”三字;口部纹饰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七组纹饰,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第二种是八组纹饰,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

 

底部铸字,24件。

 

1、A型,底部铸有“上”字,13件。

 

(1) Aa型,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12件 (编号1423-17 (内有残留物) 、1423-18 (内有残留物) 、1423-19、1423-20 (内有残留物) 、1423-21 (内有残留物) 、1423-22、1423-23、1423-25、1814-12 (变形) 、1814-15、1814-16 (变形) 、1814-19) 。

 

标本:编号1423—17 (图四六-图四七) 。

 

图片

图四六

 

图片

图四七

 

(2) Ab型,其口部纹饰为八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1件,编号1423-16 (图四八-图四九) 。

 

图片

图四八

 

 

图四九

 

2、B型,底部铸有“中”字,8件。

 

(1) Ba型,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4件 (编号1814-17、1814-21、1814-24、1814-25) 。标本:编号1814—17 (图五〇-图五一) 。

 

图片

图五〇

 

图片

图五一

 

(2) Bb型,其口部纹饰为八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4件 (编号1814-13、1814-20 (变形、残缺) 、1814-22、1814-23 (变形) ) 。标本:编号1814—13 (图五二-图五三) 。

 

 

图五二

 

图片

图五三

 

3、C型,底部铸有“下”字。

 

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3件 (编号1814-14、1814-18 (变形) 、1814-26) 。标本:编号1814—14 (图五四-图五五) 。

 

图片

图五四

 

图片

图五五

 

底部无字。

 

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1件,编号1423-24 (图五六-图五七) 。

 

图片

图五六

 

图片

图五七

 

 

表三麟趾金纹饰、铸、贴字一览表

图片

 

 

关于黄金与黄金货币

 

 

黄金是古代自然界最为贵重的金属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金属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4000年前) 人类就已识别了黄金。从目前发现的黄金看,黄金历史可以说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在人类的历史文明中,黄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元素,构成了灿烂的黄金历史文化。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黄金是“河南汤阴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2片含金砂的陶片,” (2) 。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实物是:“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金耳环和金银鼻饮” (3) ,以及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石板墓出土的一件包金铜耳环 (4)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村 (5) 、北京昌平雪山 (6) 墓葬出土的金耳环。最多的一次黄金出土是北方地区的内蒙古伊克昭盟阿鲁柴登两座墓葬,出土金器218件,重量达4000余克 (7) 。可以说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境内就发现了黄金。从以上论述看,黄金最早出现是在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大草原上。

 

关于黄金文化传统,叶舒先先生在《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8) 一文中阐述道“东亚地区出土的黄金制品的史前文化主要有两个,即河西走廊中部的四坝文化和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金质器物皆为金耳饰。···河西走廊上的四坝文化与赤峰到燕山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用一条联线联接,···据此可以得知,在中国文化史上黄金生产和使用的习俗是先在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出现,随后和玉石之路的情况一样,南下传播到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

 

在中国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文献中就出现了“金”字,但从古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当时的“金”并非专指黄金,其更多的主要是指红铜和青铜,到了东周以后,“金”字才多半专指黄金。随着古代先民对黄金的认识,其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

 

黄金作为货币,大体出现于战国时期及以楚国“郢爰”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已有两种形制不同的金币 (9) 。一种是圆形的金讲,一种是板状的金钣。《尔雅·释器》”,由此可以看出黄金货币的最初形式,一是铸成两端凹入的长方形金版、另就是作不规则的方形或圆饼状。

 

在楚国地界不仅发现了金币,甚至还发现了黄金称重的天平。高至喜先生在《湖南楚墓出土的天平法码》“楚国黄金之多,不但有金饼金钣,以及仿制的冥币作为见证,同时还有大量的天平及大小不等的一整套法码作为更有力的旁证。” (10)

 

《史记·平准书》也记载了“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谧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11)

 

关于汉代金币。“1951年在湖南长沙伍家岭M211西汉墓发现1枚金饼,直径6.1厘米,重244.125克,凹面刻一‘辰’字。同年在长沙杨家大山M401西汉墓出土1枚金饼,直径6.3厘米,重254.125克。凹面刻‘君’、‘黄’等字。1953年在湖南衡阳蒋家山M4东汉墓出土1枚金饼,重250克,凹面刻三字。1956年在湖南长沙桐荫里东汉墓出土1枚金饼,直径4.2厘米。1959年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1枚,直径7.1厘米,重250克,凹面刻三字。1963年9月,在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墓出土1枚,直径6厘米,重245.6克,凹面刻‘齐’等字。1971年,在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墓出土2枚,直径6.5厘米,重247克,凹面刻有‘位’、‘阮’二字。1972年,在江苏铜山龟山西汉崖洞墓出土1枚,直径6.2厘米,重207.57克。1973年在河北易县西干坻出土1枚,直径5.9厘米,重264.8克,凹面刻有三个字。1973年,在河北满城凌天寨贾庄发现1枚,直径5.4厘米,重249.9克,凹面刻三个字。1961年,在山西太原郊区的东太堡西汉墓出土5枚,直径5一6.4厘米之间,重量为两枚250克,两枚245克,另外1枚为215克。其中4枚凹面刻有多字,而编号为34号的金饼刻字最特别,内容为“令之”。1963年,在陕西临渔武家屯管庄村东南秦栎阳城遗址范围内发现一窖藏,出土8枚金饼,时间在秦代到西汉初年。直径均为6厘米,重量为:两枚248克,一枚248.8克,三枚249克,一枚为249.5克,另有一枚253.5克。凹面均有刻字。1967年安徽寿县陆郢出土14枚西汉金饼,直径5.2厘米。重量在250.5一259.5克之间。1971年,在河南郑州市古荣乡古城村西的汉荣阳故城内发现一窖藏出土4枚西汉金饼,直径4.9一5.1厘米,重244.6一250克,而其中248.3一250克的为3枚。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村的40号西汉晚期墓 (五风三年入葬的中山怀王刘修墓) 出土45枚金饼,其中40枚为小金饼,其余的原报告者可以依形态分为两种,即掐丝贴花镶琉璃面的马蹄金和麟趾金。” (12) 从以上材料看,金饼在汉代墓葬中发现如此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其已经是汉代的主要货币之一了,而马蹄金、麟趾金的发现微乎其微,可以说马蹄金、麟趾金不可能为汉代的流通货币,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纪念币。作为决策人汉武帝,其制作马蹄金、麟趾金的动机值得深思。

 

 

汉匈关系视野下

的马蹄金、麟趾金

 

 

汉匈关系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騊駼、驒奚” (13)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是一个“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的一个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开或缺的,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其游牧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他们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其父自立为王。在其统治时期,相继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制了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西汉建立之时,势力空前强大,不断骚扰汉代边境。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对匈奴进行征讨,在白登 (今山西大同东北) 被匈奴冒顿单于40余万骑兵围困七天七夜。之后被迫接受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至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上位之后,且被迫接受的与匈奴“和亲”政策已六十余载,这时汉代与汉初建立之时已有很多的改观。汉代已今非昔比。“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14) 。汉武帝“上即位,欲事伐胡,而 (韩) 嫣先习兵,以故益尊贵” (15)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16) 。

 

元朔六年 (公元前123年) 六月,汉武帝在其所颁布的一份诏书中:“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17) 。作为将一统中国为夙愿的汉武帝,“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贿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 (18) ,尽管与匈奴的“和亲政策”“解了汉高祖“平城之围”,但解围方式对汉朝来说始终是一种耻辱。匈奴单于曾给吕后写信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19) 汉武帝对此两件事耿耿于怀。元光六年 (公元前129年) 他就明确表示“欲刷耻改行”“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20) 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他又对李广说:“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21)

 

汉武帝通过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对匈奴三次大战役的完胜,基本完成了汉匈关系的战略布局,并掌握了主动权。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不仅于此。为了应对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置郡;2、大力屯田;3、安置流民;4、移民实边;5、通贸易。

 

西北疆域在汉武帝的不断征伐和统治下,疆域范围不断的扩大,特别是汉武帝战后对于西北边疆的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匈奴文化及其

造型艺术与文化象征

 

“匈奴金银器的动物造型艺术,是中国古代匈奴民族以形象的表现手法,通过观察现实生活而产生,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装饰中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有马、牛、羊、鹿、狼、虎、豹、野猪、刺猬、禽类、怪兽等,鸟、鹿、马、羊、虎是动物造型的主体” (22) “马、羊、鹿、虎造型,在阿鲁柴登、纳林高兔等墓葬和窖藏中出土的器物上都有装饰,风格和造型呈一致性,应作为匈奴民族共同体的图腾。···随着匈奴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演变为民族图腾,···匈奴人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对牧畜和野兽有着特殊的感情,表现在艺术上便塑造了各种形态的动物图案,并赋予了文化的象征意义。动物造型不仅体现了匈奴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和剽悍勇敢的民族性格,还上升到观念形态,作为图腾去崇拜,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匈奴民族社会组织形式···也是匈奴经济类型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匈奴人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对牧畜和野兽有着特殊的感情,表现在艺术上便塑造了各种形态的动物图案,并赋予了文化的象征意义” (23) 。

 

在大量的考古中,还发现了与马相适应的服饰。“漠北诺颜山匈奴墓葬的发掘,使我们看到类似现今蒙古人的服装一一衣、帽、靴等,曾经流行于公元前后的匈奴人中。” (24) 马注定成为他们文化的主题。马也成为游牧民族生活中的神灵。

 

关于蹄形,马健先生在《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一文:“以萨彦—阿尔泰地区2号坟冢、哈萨克斯坦东部齐列克塔墓地为代表···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伯利亚萨彦———阿尔泰地区在早期铁器时代初期就形成了以马具、武器和动物纹三要素为代表的发达的游牧文化···出土金器5700多件,总重20公斤。···除人身装饰外,还发现一件敞口鼓腹圜底瓢,把手部位包金箔,表现为马蹄形”。

 

汉匈关系视野下的

马蹄金 (褭蹄) 、麟趾金

 

《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诏书:“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蔫” (26) ,谓马蹄金、麟趾金,源于此。

 

《史记·盐铁论》言与匈奴市易之利,谓“以中国一端之缦,待匈奴累金之物。” (27) 足见匈奴市易多有黄金。至于西域,则葱岭内有于闻高昌等国,葱岭外则蜀宾大秦诸国,皆以产金银著称。并已铸有金银货币流行西域,及于华夏。正是这一时期,汉匈之间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等,使汉王朝与匈奴间发生了紧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对两者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马蹄金和麟趾金正是其产物。

 

这次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马蹄金和麟趾金无论是从黄金本身的传统文化还是作为蹄形饰物马蹄和麟趾都是草原文化在黄金艺术品上的深刻体现,打上了以匈奴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深深的烙印。

 

至于马蹄金、麟趾金纹饰及黄金饰品的花丝工艺,在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特聘金银器文保专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杨小林老师谈到其马蹄金、麟趾金其口沿部的花丝工艺时,她说,她在整理张家川墓黄金饰品时发现了花丝工艺,她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花丝工艺。“专家认为,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其族属与秦人羁縻下的戎人有关,墓葬的规格和等级较高,应是戎人首领及贵族墓地。” (28)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到,无论是黄金本身,还是马蹄金、麟趾金所展示的艺术表现力,无不具有匈奴草原文化色彩。

 

 

马蹄金、麟趾金

与汉代国家祭祀

 

 

“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 (求福曰祈,除灾叫祷) 或致敬。” (29)

 

“祀”之所以被看成是“国之大事”,是因为“祀”的对象———神,是维系政权存在的道义力量和精神依托。从本质上讲,祭祀是宗教信仰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家祭祀是统治阶级用以神化君权,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

 

从文明初期起,神权就操纵在王者手中,神权与政权结合就成为国家统治的工具。当“政令宣布为神意之后,就具有无上的权威。君主可以极其轻易地把自己的意志宣布为神的旨意。” (30)

 

“朕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徕服。” (31) 这就是汉武帝的统治下的西汉蓝图,再看其“日者大将军巡肃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千···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32) ,“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 (33) ,作为祥瑞的白麟和大宛城的汗血马自然也就成为汉武帝祭祀上天的祭祀物。标示其外国归降“氐羌徕服”。

 

《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诏书:“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蔫” (34) 。在早期国家事务中,基于鬼神信仰的精神力量,祭祀一直是国家的政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作为太始二年的这次郊祀,汉武帝是要通过神传递出什么旨意,从中可检索出几个关键词:上帝、白麟,天马、黄金、协瑞。通过这几个关联词的勾连,马蹄金 (褭蹄) 、麟趾金制作和使用的功能、目的、意义,以及汉武帝的真实意图和雄才大略,不是昭然若揭吗?

 

“郊祀是用以彰显‘君权神授’统治理念的最为主要的礼仪形式” (35) 太始二年,武帝经过多年的匈奴战争后,基本巩固了其疆域。而代表匈奴黄金文化传统和以标示着匈奴文化的的马蹄金、麟趾金,作为郊祀物,汉武帝都将其“一统中国”的一生夙愿蕴含于其中。

 

 

余论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发掘出土的黄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可谓历次考古发掘之最。出土如此多的黄金数量,不得不对其本人作一个初步了解。

 

刘贺系刘髆之子,汉武帝之孙。其父刘髆乃汉武帝刘彻与孝武李皇后所生之子、汉武帝第五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

 

《汉书·武五子传》“昌邑哀王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立十三年,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征王贺典丧。···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天,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 (36) 。由此看来,刘贺墓中难免会有其父昌邑王时期之物。关于这个问题。张仲立先生《刘贺墓与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关联研究》 (37) 一文中就刘贺墓与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之比较阐述道:“刘贺墓的随葬是丰厚的,仰赖几个重要条件:1.刘贺虽然最后已被削为千户小侯,但是汉宣帝要讲“骨肉之亲,析而不殊”,要“于贺甚厚”,要“怀柔”垂顾,所以刘贺的丧葬还是得到了特殊的礼遇的;2.刘贺被废之日,幸有太后垂顾,其昌邑国的积累,悉归到他的名下。在这种情况下,刘贺墓的随葬中就有了一些昌邑国时期的器物,甚至其父刘髆时期的器物”。

 

刘髆于公元前97年受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 (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 。其舅李广利《史记·大宛列传》有云: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38) 。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是两汉之世唯一一次大规模远征西域的事例,无论其后的哪一次西域用兵就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劳师远袭都不能与此相比。其意义就在于‘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初步实现了汉武帝“威德遍于四海”的目的。” (39) ,作为其战役的贰师将军又因其即“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在汉武帝“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自然不可能或缺。正因此才有可能出现刘贺墓出现的大量马蹄金、麟趾金。汉武帝颁诏书“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在此次的祭祀中,汉武帝将匈奴文化的象征物作为其大汉天子祭祀的祭祀品,无非是将其大一统思想幻化于神的旨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9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