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助力推进福建文物保护工作 ——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文博馆员何经平

字号:T|T
2022-12-02 17:34 来源:国家文物局

现为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的何经平,自1992年进入文物系统,已从事文物保护与考古管理工作30年。当时,福建文物保护工作基础薄弱、人才匮缺,何经平为此经常深入基层,紧抓关键问题,将精力放在强化培训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建章立制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推进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为形成文物保护福建经验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997年,何经平和同事共同策划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福建省古建筑培训班,经过现场勘测、建筑制图、理论学习等环节,30多名古建筑保护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顺利结业,成为福建文物保护的“黄埔一期”。培训中,何经平既是组织者、管理者,也亲自为学员讲解相关课程。此后,关于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及文物保护标准规范、营造法式与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宗教文物保护、文物建筑安全管理、考古调查勘察、考古技能等数十期培训班相继举办。20多年来,共培训文物保护各类专业人员2000余人,有效缓解了福建省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匮缺的状况。

“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加强工程技术指导。”何经平表示,通过组织专家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指导,共同研究勘察设计,对施工组织、管理和技术进行监督检查,福建逐渐形成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在此基础上,2016年出台《福建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六项规定》,明确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和技术方案、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专家咨询、保养维护、安全防护工程等六个方面具体要求,强化了文物保护工程全流程管理的规范化。

 

 

 

何经平坚持深入基层,先后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土楼建筑保护利用、乡村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等开展专题调研,促成《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福建省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导则》《福建土楼修缮和保养维护导则》等一系列政策出台。2009年,他参与《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起草工作,在条例中开创性设立“水下文物的保护”“涉台文物的保护”“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保护”三章。针对涉及文物本体迁移或保护范围内建设的项目,何经平创造性提出“理由不可复制”原则,即特殊情况必须实施迁移保护或在文物保护范围建设的,必须提供充分理由,必须是针对项目的个性化理由且不可在其他地方和项目上复制。

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何经平意识到申报世界遗产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2000年,福建省决定开展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作为福建省申遗办成员,何经平和同事跑遍46座申遗土楼,就土楼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利用等具体问题和对应措施进行细致研究、落实,还承担福建土楼申报文本的组织、协调和撰写等工作。后来,由于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处世界遗产,以及《实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修订,何经平不得不重新投入申遗工作,直至2008年7月福建土楼终于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2011年,福建省又先后启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厦门鼓浪屿的申遗工作,何经平继续承担省级层面的主要组织、协调工作,最终促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分别于2017年、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始终不渝,一如既往。”何经平表示,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助力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推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