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而古籍则是传承中华文明基因血脉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主要目标。11月29日下午,全国首个地级市古籍馆——苏州古籍馆在苏州图书馆(人民路馆)正式揭牌。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洁,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黄锡明,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兵,苏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苏州新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等出席揭牌仪式。苏州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接晔主持揭牌仪式。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为“苏州古籍馆”揭牌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为揭牌仪式发来在线致辞。熊远明首先代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苏州古籍馆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苏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古籍事业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苏州图书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成立古籍馆为契机,继续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各项工作,聚焦主线大局,勇当事业发展排头兵;立足特色优势,打造活化利用新范式;加强交流互鉴,孕育协同发展新动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书写文化自信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在致辞中说,苏州古籍馆的建立,标志着苏州市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希望苏州能继续做好古籍普及与传播工作,深入推进各个系统古籍存藏基础设施建设,为江苏省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兵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古籍保护在苏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古籍公藏单位30余家,古籍藏量达百万册。古籍馆是古籍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平台。苏州市文广旅局将持续支持、健全、完善古籍馆建设工作,力争把它打造成全市古籍的典藏和研究基地。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苏州市的古籍保护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工作方针,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苏州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和苏州博物馆等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宋刻《容斋随笔》《东莱吕太史文集》、元刻《春秋属辞》《唐书》等31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量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2014年苏州图书馆和吴江区图书馆同时被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入选名额占江苏全省一半。
在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宣传普及、古籍整理与研究等方面,苏州的古籍收藏单位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苏州图书馆为例,自2007年开始,苏州图书馆就逐步推进馆藏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古籍1496部,829640叶,容量达16.12TB。同时,还建立起了包含苏州古代地方文献、馆藏珍贵古籍、苏州地区家谱以及苏州文人别集等内容的“苏州图书馆古籍库”,并实现了远程登录、图文对照、全文检索、繁简字转换等功能,大大便利了读者的使用,为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苏州古籍馆将继续积极贯彻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苏州图书馆天香小筑修缮工程,利用展览、活动等形式,打造古籍活化样本。具体体现在:深入挖掘江南典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共同价值,使之成为更高视野、更大格局塑造“江南文化”的重要源泉、苏州市民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打造江南生活典范城市的重要途径,更大力度彰显古籍时代价值;着力建设一支在典藏保护、展览展示、修复加工等方面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打造一个全市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开设一批典籍研究班、传习班和吟诵班,以更高标准筑牢事业发展根基,真正让典籍里的苏州“活”在当下、走进生活;努力推动多元合作,建立古籍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资源整合等全链条工作体系,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版本馆功能与服务的全面聚合,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古籍工作活动共联、品牌共推、成果共享,以更高视野、更大格局重塑江南文化,以更优举措构建古籍工作的“苏州样板”,为广大读者构筑更贴民生、更接地气的精神家园。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向苏州图书馆颁发江苏省内首个“中华经典传习所”铜牌
揭牌仪式上,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委托,向苏州图书馆颁发江苏省内首个“中华经典传习所”铜牌;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为“苏州古籍馆”揭牌;苏州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苏州博物馆等5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签署古籍数字化战略合作协议。
苏州图书馆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
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们还参观了“印见风华——苏州藏书家印鉴展”和苏州图书馆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