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字号:T|T
2022-11-10 09:50 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各位专家、同志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专题介绍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与新进展。首先,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

  安阳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是甲骨文的发现地,是具有突出普遍性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1928年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持续开展殷墟考古工作,发现了殷墟宗庙宫殿区、王陵区等重要遗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真实存在。同时,殷墟考古也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序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优良学术传统,是中国考古和文物事业的一座历史丰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1961年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被评定为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面向国内外开放展示,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殷墟考古已经90多年了,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殷墟考古和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殷墟考古、甲骨文研究、文物安全、保护利用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甲骨文发现与研究120周年致贺信,指导甲骨文研究和殷墟考古工作进入新阶段。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殷墟考古和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了解殷墟的历史地位和殷墟考古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今天,我们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平台,集中介绍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同志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

  参会的还有: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崇林,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慧明等同志,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副局长孔德铭,其中田凯和河南省文物局有关同志线上参会。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罗娟等同志。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朋友们。欢迎大家!

  按照会议议程,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向大家汇报殷墟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徐良高:

  殷墟考古发现与研究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自1928年起,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至今已经90余年,陆续发现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以及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构建起殷墟文化分期编年体系,为探索早商乃至夏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基础,商代都城制度、墓葬制度、祭祀制度、手工业生产体系,以及建筑、水利、精神信仰等各方面研究不断深化,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

  殷墟考古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聚落考古理念引领下,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发现大量铸铜、制骨、制陶生产、居住生活遗迹和分布有序的墓地,揭示了集生产、生活、丧葬于一体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生动展示了商代手工业生产图景。小屯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水道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池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通过水道与洹河联通,改变了以往对于殷墟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围绕殷墟王陵区周边的勘探与发掘,确认了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环绕一条围沟,沟宽超过10米,将王陵与大量祭祀坑围于沟内,围沟的发现突破了对于殷墟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南约1公里处发现2条直通宫殿区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发掘出宽达15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车辙痕迹,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道路揭示的框架体系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考古研究将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下面,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孔德铭研究员汇报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孔德铭:

  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

  河南省、安阳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积极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在殷墟周边区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辛店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10公里处,是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已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约40000块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铸铜工具,出土青铜器带有“戈”字铭文,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陶家营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公里处,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内发现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25座墓葬中出土丰富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进一步丰富了商代中期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研究内容。邵家棚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南部约2.5公里处,是一处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内发现了由18座房址组成的3组多进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4座车马坑组成的墓地,墓葬内出土多件带有“册”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先生介绍甲骨文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冯时: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甲骨文于清末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经科学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发现,分别是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1000余年,开启了殷墟90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120余年的甲骨文研究,在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在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解决了数字卦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和价值。通过释读甲骨文记载的日月食资料,结合天文学推演,考订了发生于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的乙巳日食,证明了殷人已经掌握交食周期,对于甲骨文断代乃至地日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结合甲骨文卜辞和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史氏家族墓地发掘出土的铭刻,确定了商代薛国地望,为商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点。甲骨文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学术课题,参与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国,著述卷帙浩繁,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中新社记者:

  请问徐良高研究员,您报告中说到殷墟遗址的发掘在聚落考古理念情况下,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请您试举一两个详细或者典型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徐良高:

  关于多学科,我举个例子,洹北商城的手工业研究都是多学科合作开展工作的,比如通过对铸铜作坊内土壤的检测分析,发现铅含量很高,甚至对当时的动、植物产生了影响,这应与铸造青铜器使用的铅具有很高的挥发性有关;另外,我们还对制骨作坊的骨料做了鉴定,发现主要原料是黄牛、鹿等的肢骨以及鹿角。通过对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病理分析,反映出劳作和手工业活动对骨骼造成的影响,这些结论都是因为多学科研究才能够得出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与水系、宫殿区与池苑的关系等,现在所有重要的发掘都是多学科结合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整个商代社会日常生活、社会状态的全面认识。

  中国日报记者:

  徐老师报告中提到殷墟青铜研究是研究中国青铜文化的参照系,孔老师刚才提到一点,邵家棚遗址发现了有一些青铜器,体现了跟草原文明、中亚文明的交流。请问两位老师,殷墟和其他地方的发现,殷墟青铜的文化元素对于周围文化遗址的互动关系有没有体现?跟同时期世界主要文明的交流互鉴方面有没有实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徐良高:

  殷墟在当时确实是地位非常重要。首先是殷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非常广,同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周边地区的文化也向殷墟汇聚,比如各种动物形象的青铜刀、青铜短剑,就是深受典型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影响;英国杰西卡·罗森教授研究认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玛瑙珠可能受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影响;殷墟出土过三枚青铜印章,这种印章也可能受到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殷墟与遥远地区的文化甚至其他古代文明间接的交流。殷墟是中原地区发现马与马车的重要遗址,研究表明,马车起源于中亚、西亚地区。晚商时期引进后,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甚至出现了车兵与车战,这些对此后两周时期的军事、战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孔德铭:

  我们通过陶家营遗址、辛店遗址和邵家棚遗址能够看出中西方文化交流,陶家营发现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另外,陶家营也发现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辛店遗址内发现的青铜人面像和三星堆的很像,说明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感谢各位专家、同志们和媒体朋友们。今天汇报的3个题目,系统展现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的重要成就,为我们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将与各方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动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阐释传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持续发力,不断深化殷墟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要加强合作,制定殷墟考古工作中长期计划,明确殷墟考古的目标任务,深化央地联合攻关,统筹推进甲骨文与商代历史研究,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挖掘阐释殷墟价值内涵。同时,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国际考古研究基地、遗址博物馆、豫北纱厂改造等项目,不断提升现有展示服务水平,促进殷墟展示阐释立体化、多样化、科技化、国际化,打造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学术科研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让殷墟成为全民族珍视的文化圣地,全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第二,加强保护,打造城市遗产传承的国际范例。河南省、安阳市要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夯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系统提升殷墟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按照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整体部署,持续打击发生在殷墟的文物犯罪活动,全面筑牢殷墟文物安全防线。同时,深化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将文物保护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第三,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文物部门、全体考古工作者要按照“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整体部署,持续推动考古研究理论创新,持续加强科技引领创新,持续深化考古领域政策机制创新,系统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设施装备科技化水平、机构建设现代化水平,开放合作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同志们,朋友们,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与大家一起,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也希望新闻界的媒体朋友们,持续支持关注我们的考古工作。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