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考古队)获悉,日前,该队在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新发现,对进一步了解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城址的整体布局等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对夏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水道遗存,进一步探索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
水道遗存 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据介绍,偃师商城遗址现存面积约205万平方米,自1983年发现以来,陆续发现了宫城、小城、大城等多重防御设施,并在宫城中发现10余座大型宫室建筑基址、祭祀遗存和池苑遗存。同时,在城内发现有多座手工作坊、府库和仓储区等。勘察、发掘与研究结果表明,它是早商时期的一座重要的、具有都邑特征的城址。2021年,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期间150处大遗址保护工程名录。
“结合近年对偃师商城水系的勘探和发掘资料可知,偃师商城构筑有完备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和水利设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陈国梁说,2020年,该队开始对偃师商城遗址小城区域的水系遗存开展持续的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宫殿区东侧的排水系统和西城墙外的古河道。去年,发现确认了遗址内的“一”字形水道和大城新西门,并于去年冬季,发掘了倒“几”字形水道重要节点及小城东门。
今年以来,工作人员继续对偃师商城小城西部和大城西墙外进行勘探,同时对倒“几”字形水道的西端起点处及西部拐折处进行扩大发掘,均有重要收获。
水道遗存 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这里是晚期水道的起点。”在偃师商城遗址西北部发掘区,陈国梁说,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晚期水道与古河道的交汇处,此处应是水道的引水端。引水渠整体为石质、沟槽状,石块之间以褐土粘接,大部分地段为地表明渠。
在古河道与水道交汇处以南,记者看到河道底部残留有较多散乱石块,石块大小不一。“目前尚无法确定石块的用途,初步推测,其可能为堰水石坝倒塌后形成。”陈国梁说。
2021年秋季,在晚期水道的西北拐折处,工作人员发现该水道拐角为圆弧状,与此前发现的东部拐折处略有不同。为深入探究其成因,今年春季,工作人员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确认了该水道包含早、晚两个阶段。其中,早段水道的拐角呈直角,圆弧状拐角属晚段水道,是早段水道废弃后,人工改道形成。“这些发现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偃师商城的整体布局、水系遗存的沿革等,提供了关键证据。”陈国梁说。
证实Ⅲ号建筑基址群并无“围垣”
Ⅲ号建筑基址群局部 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今年春季,工作人员还对偃师商城小城东门外的Ⅲ号基址群进行了卡探及局部发掘。陈国梁说,Ⅲ号基址群位于偃师商城植物园内,以往的研究者认为此处可能是偃师商城中的一处府库,所谓府库是指国家(或地方政权)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水道遗存
陈国梁介绍,本次勘探和发掘,工作人员探明了Ⅲ号基址群的保存状况及分布情况,结合以往资料可知,Ⅲ号基址群由5排77座大小相近、形制规整的房址组成。早期的勘探工作认为,该基址群四周存在着疑似的“围垣”将其围护。然而,经过本次发掘工作证实,此前在Ⅲ号基址群发现的疑似“南墙”实际上是一早期沟状遗迹。同时,该沟被偃师商城小城东墙和Ⅲ号基址群南侧的部分建筑基址叠压,所以它的形成年代应当早于小城的营造年代,与Ⅲ号基址群并无直接关系。该沟的具体性质、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
“目前的发掘工作证实,Ⅲ号基址群并不存在所谓的‘围垣’。”陈国梁说,这一最新发现也将对Ⅲ号基址群的形制、构造和属性的判定,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为偃师商城遗址公园建设奠定基础
“我们将首次完整发掘Ⅲ号基址群中的一座建筑基址,并结合相关遗存,对该基址群的性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陈国梁说,他们将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偃师商城水道遗存的发掘与研究,为深入认识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城市布局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俯瞰水道遗存 (图片来自受访者)
陈国梁介绍,该队已制订了偃师商城遗址“十四五”期间勘探工作计划,并获河南省文物局批复同意。下一步,他们将对遗址保护范围内可开展勘探工作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勘探,深入了解偃师商城的整体布局、功能区划,并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工作,为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的深化、偃师商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及重要遗存保护展示工程的开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