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举办植物考古工作坊

字号:T|T
2022-09-09 12:09 来源: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8月28日至31日,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博物馆协办的“植物考古工作坊”在青岛举办。来自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的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植物考古工作坊主题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室内参观、野外考察和实验室教学等四项内容。

  学术报告

  8月28日共开展六场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以《从生物进化论视角探讨农业起源》为题,从理论高度对农业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赵老师将农业起源理论归结为三大类,分别是文化进化论、文化生态学和生物进化论,其中生物进化论在研究农业起源初期阶段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由于物种的表型和基因型尚未发生明显变化,考古学家很难找到生物遗存的驯化证据。而根据生物进化论的提示,我们可以结合考古遗存反映的人类栽培、耕种、定居等行为寻找证据,以此界定和探索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研究的进展》,从稻作起源的新证据、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发展和海平面波动对稻作生产的影响等三方面出发,以长江下游丰富的植物考古学证据和研究实践,展示了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的最新成果,显示出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社会考古互动研究的强大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以《木材考古学的方法与实践》为报告主题,为大家介绍了木材考古学的概念、性质和作用,讲解了树轮年代学分析、木炭分析和木材分析等方法,并在其间介绍了大量木材考古学的应用实例,充分体现出木材考古学研究近年来的累累硕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长江先生以《植物种子形态与鉴定》为题,将报告分为研究种子形态的重要意义、种子形态的多样性、种子形态的描述和种子鉴定等四方面内容,细致而全面地讲解了现生植物与考古出土种子的相关知识与鉴定注意事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钟华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兼论本土葡萄属植物栽培的可能》,通过现生葡萄属、古代文献记载、葡萄属遗存的考古发现以及其他证据,钟老师提出,尽管难以通过生物特性判断出土葡萄遗存的驯化特性,但考古证据指向葡萄本土栽培的可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孔昭宸先生以《植物遗存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和思考——侧重中国北方地区》为主题,介绍了植物遗存研究的重要意义、宏观植物类型、植物遗存的来源和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等四方面内容,并展示了内蒙古赤峰市与河南渑池班村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成果,最后孔先生提出了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如何与自然环境冲突与协调,麦类的起源与传播路线,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发现与应用等方面的植物考古研究潜力。

  上述学术报告分别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教授和陈雪香教授主持。

专题学术报告

  室内参观与野外考察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参会学员参观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和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博物馆参观过程,学者们仔细观摩了山东大学历年考古发掘成果和百廿山大的发展历程。随后参观了植物考古、地学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稳定同位素考古、人类演化、冶金考古、玉石器考古、陶瓷器考古和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实验室,与会专家学者对山东大学考古实验室建设和考古学学科的投入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观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

参观植物考古实验室

  参会期间,学者们还参观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并赴崂山实地考察了野外植被状况,采集了部分植物标本。

参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

崂山野外考察

  实验室教学

  29日至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程师杨金刚老师对参会人员进行了植物大遗存鉴定的现场精心指导和答疑解惑。

室内教学与答疑

  此次植物考古工作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学员进行了植物考古工作的系统培训。工作坊还邀请了多位考古领队参与学术交流,讨论了从田野考古开始设计课题,到后期将植物考古信息融入考古学的整体解释体系中的相关问题。

  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孔子博物馆、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北京博科鸿图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师生50余人参与了线下活动,另有3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讨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