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2022年考古工作收获

字号:T|T
2022-09-07 22:31 来源:文博中国

一、历史背景

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红石砬子山属长白山余脉—吉林哈达岭支脉的库勒岭山脉,是朝阳山镇与明城镇的界山,挡石河、拐子炕河的发源地,周围与青顶山、猪腰岭山、三棚砬子、一步岭、库勒岭、马鬃岭相连。在群峰环立中,又有生财沟、斗沟子、碱草沟、葫芦头沟、大崴子、葡萄地等谷地,并在各沟口处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村落。以海拔878米高的红石砬子主峰为中心地带,其具有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地貌形态特征。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0年8月,中共磐石执行委员会初建时,机关驻地就设在小城子玻璃河套的杨树泊子(今明城镇七间房屯),并组建了磐石劳农赤卫队和县委机关特务队(打狗队)两只小型武装力量。这里群众基础较好,是中共磐石县委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并逐渐形成了苏维埃性质的革命根据地。

 

1933年初,磐石中心县委和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南满游击队以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与日伪军展开了数次反击斗争,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游击队在战斗中越战越强,队伍发展壮大到250余人,活动扩大到磐石、伊通、双阳、桦甸、永吉、西安、东丰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红石砬子、西玻璃河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磐石为中心,涵盖伊通东南部、双阳南部一带3000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游击区。

 

1934年后,由于敌人的疯狂进攻和红军队伍的扩大,大部队已无法在此处容存,因此红军一部分主力突破敌人的封锁,经富太、呼兰两河之间,过黑石,渡辉发河,南下进入桦甸、柳河、清原一带,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第一团、少年营、磐北游击连和青年义勇军等继续在磐石境内坚持武装斗争,直到1936年以后才逐渐转移。

 

图片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片

 

二、工作缘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60年,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八家沟遗址被磐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磐石县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被吉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针对此地区的普查调查和发掘工作开展较少。1958年7月23日至8月17日,吉林大学历史系师生25人,携同吉林省文管会到磐石县进行了为期26天的文物普查工作。普查重点是抗联活动、遗址和文物,普查的主要方式是采访和简单发掘。本次普查共发现15处革命遗址,有居民址(住人、办公)、医院址和工厂址(印刷厂及小铁工厂等)。这些遗址大部分都分布在红石砬山区,包括大红石砬山、大汞洞、猪腰岭、大生财沟和碱草沟等地,另外在三间房(玻璃河套西部)、双桥子(蛤蟆河北)和大炕山一带也发现若干处。共发掘5处遗址:大红石砬山遗址(居住址)、碱草沟遗址(居住地)、大汞洞蕨菜沟遗址(居住地)、大生财沟遗址(医院址)和西玻璃河南沟遗址(居住地)。其中以大红石砬山红军居住遗址发现遗物较多,包括军用刺刀、子弹壳、炊具等。

 

2021年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保护与展示工程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对象为红军医院、红军哨所、红军密营等13处展示区,共发掘清理出密营房址7座、灶址3个、灰坑1个、防御墙1条。红军医院发掘出的圆形房址俗称地窨子,内有完整的灶坑与烟道;另一处发掘出室内残存石板铺设的火炕、灶膛、烟囱和柱洞。此次出土的遗物质地多以铁器、铜器、瓷器为主,种类有91日式手榴弹、各式机枪残件、子弹壳、瓷碗、陶盆、铁锅、毛笔、烟嘴、玻璃瓶、医用镊子、掌钉、纽扣、伪满洲国五角钱币等共计243件。此次考古发掘是对抗联遗址国保单位的首次发掘,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形态特点。

 

2021年10月,为进一步明确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抗联遗址遗迹空间分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根据地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了2600余处遗迹。调查区域主要为红石砬子山区,包括生财沟、猪腰岭、八家沟、大红石砬子山东坡、红石村西南部、小一步岭、二趟沟、三趟沟、四趟沟、小北沟,共10个地理单元,面积约32平方公里。根据调查结果,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迹在类型上主要分为房址、平台、台地三大类,另有少量壕沟、坑、土(石)堆,这些遗迹间具有明显的军事空间特征。

 

依托考古调查成果,2022年,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选取八家沟遗址北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类型较为丰富的姚家沟开展发掘工作,明确各类遗迹的基本形制和特点、性质以及遗迹之间的组合关系,以期探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整体的形态特征。

 

图片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调查遗迹分布图

 

图片

 

三、考古发掘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姚家沟为一东西向沟谷,东侧为谷口,整体地势较为平缓,沟谷两侧发育缓坡,中部有山泉流经,发掘区位于泉北阳坡,地势北高南低,密林丛生,遗迹均处于经下挖铲削后的台地上。

 

自2022年初开展发掘工作以来,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两个发掘区,一区清理出2个地窨子和4个石砌火炕房址,二区为1个大型台地,出土遗物目前主要以农具、生活用具和武器为主。

 

图片

2022年发掘区遗迹探方位置图

 

 

 
 

(一)遗迹

 

 

1.房址F2

 

房址F2位于探方T1406内,房址整体位于人工修整的台地上。该房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由居室和仓房两部分组成。居室为土石混筑,平面近方形,开一南门,残存东、西石砌火炕和部分石墙。东炕为南灶,烟囱位于炕址北部伸出房址;西炕为北灶,烟囱位于炕址南部伸出房址。仓房位于居室西部,近长方形,可见残存木柱及柱洞。

图片

房址F2平面示意图

 

2.房址F3

 

房址F3为石砌火炕房址,形制与F2类似,坐北朝南,开一西南门。居室内为南、北两铺火炕,炕面已损,仅可见烟道。两炕灶址均位于炕的西部,烟囱位于房址东部穿出墙外。室内西部有一长方形窖穴,长约1.5米,宽约0.6米,目前已发掘深度约0.4米,尚未发掘完毕。

 

图片

房址F3(南北向)

 

3.地窨子DY2

 

与F1位于东北部近坡面处,为半地穴式房址,坐北朝南,直径约4米,深约1.5米,开一东南门,门口可见石台,有一圈外壁,灶址位于室外东南壁,灶址连通室内,形成环壁烟道,可见烟熏痕迹,烟囱位于西北壁。

 

图片

地窨子DY2(东西向)

 

4.大型台地

 

位于发掘二区,台地经下挖铲削形成平整台地,四周围有石圈固坡,面积约100平方米,目前台地上未见其他遗迹。

 

图片

大型台地(东西向)

 

 
 

(二)遗物

 

 

目前出土陶、铁、铜、瓷、琉璃等各类材质遗物,主要以武器、农具、生活用具为主,包括镢头,铁铧,陶壶,陶缸,瓷碗,铜烟袋锅,长刀,子弹壳,钱币,胶鞋底等,涵盖了生产、生活、武装斗争等活动。

 

图片

发掘出土部分遗物

 

根据发掘收获来看,姚家沟遗址的居址形制主要为方形房址和半地穴式地窨子两种类型,都位于山坡背风处,可以利用山体阻挡冬季寒风。方形房址坐北朝南,门道一般开在南墙,朝向山沟,视野开阔。居址内部一般都设有火炕,数量不一,地窨子2整个室内为一座整体的火炕,烟道也是按照内部结构设置的环形烟道,每个炕在炕头处设有灶,用来取暖和做饭以满足生存需要。另外,居址内部一般都铺设灰炭和红烧土,以达到防潮、防虫的目的。遗址内出土有生活用的陶瓷器,还出土大量蹄铁、犁铧、锄头等生产用具,说明此处并非抗日武装短时间停留的临时居所,战士们在此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耕作和生产。遗址出土弹壳、弹夹等武器说明遗址具有武装斗争功能。因此可以推测,东北抗日联军在姚家沟借助地形优势,建造了集战斗与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根据地,印证了东北抗日联军开辟和发展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记录。

 

根据遗迹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姚家沟的遗迹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岗哨性质的地窨子、战斗工事;第二种为居住性质的房址;第三种为营训性质的大型平台,可能用作集合、操练、会议等。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姚家沟发掘区对面山坡及山脊附近分布多个类似于战斗工事的小平台,结构虽然简单,但隐蔽性高、视野好,便于观察。总体来说,各个遗迹之间呈阶梯状交错分布,既有利于隐蔽和观察,也有助于战斗失利后的及时撤退,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获取山下情报、保存有生力量。

 

姚家沟遗址在性质上属抗联初期战士居住休养的根据地。房址的发掘印证了红石砬子地区开辟、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事实,房址内发现的子弹壳等武器遗物反映了抗联战士武装抗日斗争史实,从遗物涵盖生产、生活、武装斗争等活动反映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作为抗日大后方的后勤保障、滋养生息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抗联初期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良好面貌,是一处居战一体的根据地密营。

 

图片

 

四、公众考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姚家沟遗址作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遗迹类型丰富,展现了抗联遗址的基本面貌,具有一定典型性,自发掘以来即面向公众开放,接待了各级企事业、机关单位数十次,公众游客、团体近千人参观,红石砬子遗址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一)创新展示手段

 

 

委托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利用全新的数字化技术,创新遗址展示手段。在对遗址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参与者口述、文献和民俗资料等,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再通过混合现实VR技术,将虚拟影像叠加于实际场景上,还原各类遗迹的原始状态,真实再现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特点。

 

图片

房址F2数字化建模

 

观众只需佩戴轻便的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的穿越到当年的东北抗联密营中,还可以与虚拟影像实时互动,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展斗争的不易。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展示工作,让观众更真实、直观、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让革命文物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备佩戴与虚拟场景可视化图像

 

 
 

(二)扩大宣传展示平台

 

 

1.举办发掘成果展览

 

8月16日“黑土地 红石魂”考古成果展览开展,展览将考古发掘收获紧密结合东北抗日斗争,同时展出部分出土遗物,让遗迹遗物说话,真正做到有史可讲、有物可看,讲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考古故事。

 

图片

展厅

 

2.探索新媒体传播形式

 

8月15日,央视全平台推发重要栏目报道《吉林磐石:红石砬子发掘出2600余个抗联遗迹》,其所属专题报道【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7周年】直播节目推发抖音、快手、微博、b站、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总观看量达495.1万。人民日报客户端《行走吉林丨探访磐石新发现的抗联“密营”》总浏览量20.3万,吉林日报等媒体客户端转载;光明日报发布《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发掘大量抗联遗迹》。在传统电视广播媒体、新媒体客户端初步实现全面宣传推广,取得了广泛影响。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收获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为东北抗联密营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废弃年代、形制特点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未来,根据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指导意见,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将妥善保护好出土文物,积极向公众展示发掘成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把东北抗联历史研究阐释好,宣传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将红石砬子东北抗联遗址打造成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范。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