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下午,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邀请,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国家文物局2022年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全体学员以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学专业全体本科生作了题为《聚落考古的田野工作方法——考古学田野工作理念的拓展》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段天璟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昇以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先秦考古系主任、山西夏县实践教学基地主任方启和考古学院教师林森、王震、武松。
讲座分为“田野考古工作体系”、“考古学研究体系中的田野考古”、“物质文化史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古代社会复原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四个部分。
在“田野考古工作体系”部分,赵辉首先梳理了从文艺复兴以来考古学逐渐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田野考古工作体系于北欧湖居遗址开始建立与发展的过程。赵辉指出,1921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之所以能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是因为通过地下考古资料来复原古代历史,具有示范作用。梁思永将西方的学术体系引入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中,把地层学原理进行了中国化。而苏秉琦对斗鸡台资料的整理,标志着类型学的探索成形。
赵辉对田野考古的任务和作用做出了解释。田野考古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系统资料和信息,在工作现场的研究是田野考古工作本身特有的研究任务。中国传统的报告类型为研究型报告,国外的报告类型主要为资料型报告,中外报告类型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在当前认知研究的基础上保证报告的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在本部分的最后,赵辉提出,田野实际操作、资料的采集、田野记录等技术环节所构成的原理、逻辑、有效性或局限性为田野考古的方法论,即田野考古学。
在第二部分“考古学研究体系中的田野考古”中,赵辉首先提出,考古学体系主要有三个层面,分别为技术、方法和目的。在考古学研究时需要依次回答六个问题,即何时、何地、谁、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此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问题以及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围绕着这个问题,对考古学学术史的划分也并非以政权或某一人物为分期标准,而是去考察不同时期以资料为中心的整理和研究的变化。
第三部分为“物质文化史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在该部分,赵辉首先讲解了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特点。要把研究物质文化史、建立起考古学资料的年代框架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加入区系类型说、文化因素分析法等考古学文化理论,再用进化论、传播论等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其进行阐释,最后进行定性。考古学所有研究技术几乎都来自自然科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因此需要用研究物质的办法,但其目的是人文学科。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阶段,资料的年代学整理水平为衡量该项田野工作质量的最主要标准。田野考古调查是以发现遗址、确定文化性质、搞清楚文化的分布范围为目的。在田野工作后,整理田野资料的主要方法为类型学,最终提供一个按照物质文化遗存特征分区的图谱。
最后一部分为“古代社会复原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赵辉提出,现阶段的考古学任务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与考古学相关的各个理论,运用众多新生办法,大量引进自然科学技术来全面复原不同角度的古代社会。为了支持复原古代社会研究,将聚落作为可视化的古代社会单位。当代考古学田野工作为获取复原古代社会单位的资料发生了理念性变化。赵辉表示,现代考古学资料呈现出了以下三种特点,即多角度分类、量化分析和综合复原。
最后,在提问环节,赵辉耐心地解答了学员和学生们的问题,并且希望所有学员和学生都能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田野发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