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会议背景
2022年2月至6月,受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马鞍山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委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王志高教授团队对翠螺山、宝积山(荷包山)地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区域的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墓葬、城址、采石遗迹等25处,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翠螺山景区的一处六朝城址及相关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与考古调查的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团队
重点区域的考古勘探
新发现的城址位于今翠螺山北坡西部,西面临江,其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址是在拉网式考古区域系统调查中发现的,随后通过孔探的方法对墙体走向、宽度,夯土厚度、性质,门址位置,及周边相关遗迹等信息进行了初步确认。
勘探确认,新发现的城址墙体利用自然地势修建于山岩之上,今地表仍可见数段蜿蜒的夯筑土垄,墙址总长约556.5米,城内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北墙长146.5米,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墙体保存较好,宽达10-11米;东墙长108米,东北—西南走向,墙体平直,宽6-7米;南墙长92米,墙体宽6-7米,顺山势向下延伸至江岸;西墙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长162.5米,充分利用了长江沿岸高耸的峭壁,下瞰江面,形势险要,北段则顺山势东折,与北城墙相接,长47.5米。在北墙、南墙各发现一处疑似城门的遗迹,前者位于北墙西段,缺口宽约10米。后者位于南墙西端,缺口宽约2米,两侧有宽4米、长7米的墩台遗迹,门址外有下山至江岸的道路。
城址内外发现的相关遗迹有东墙南端两个相连的平台,平台上局部分布有厚薄不等的夯土,其地面见有较多的残砖,推测平台上有与城墙防御相关的人工建筑。在城内中部偏北发现一处人工夯筑的近长方形建筑基址,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4米,地表散落较多的砖瓦堆积。其东南还发现一处圆形水井遗迹。城外北面山坡发现有较多的砖瓦堆积,推测是一处建筑遗迹。在城外西北沿江的崖面发现了大规模的采石遗迹。此外,在城址的周围还发现多处六朝墓葬。
翠螺山古城址及相关遗迹平面图
为了做好这一新发现的古城址的后续保护利用及考古研究工作,2022年 8月5日至6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我校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马鞍山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马鞍山市文旅局、我校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共同承办的“马鞍山市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专家论证会”在马鞍山市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原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安徽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勤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锋教授、吴桂兵教授,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编审,镇江博物馆王书敏研究员,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研究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研究员、副所长宫希成研究员等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此次论证会。
02 现场考察
8月6日上午,在王志高教授团队的引导下,与会专家领导对发现于采石矶景区的翠螺山古代城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队伍从城址西北角出发,沿勘探确认的城垣遗址绕行一周,获得了对于城址分布的直观认识,并通过观察典型剖面了解了城墙夯筑情况。现场考察结束后,与会专家领导观摩了在翠螺山古代城址内外采集的部分文物标本。
与会专家领导实地考察古代城址
与会专家领导观摩文物标本
03 论证会议
8月6日下午,“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专家论证会”在海外海皇冠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叶润清所长主持。会议伊始,叶润清所长首先介绍了现场与会的专家与领导。他指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和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当下,本次专家论证会不仅学术意义重要,更有推进长江文物调查、长江文化研究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随后,叶润清所长对本次考古调查工作的背景和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说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对城址的年代、功能、性质、意义等基本信息进行充分讨论和科学论证;二是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后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请与会专家提出指导意见。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叶润清所长主持会议
随后,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晓焱女士致欢迎辞。王晓焱副主任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欢迎与感谢,随后结合马鞍山市的人文历史环境,肯定了此次古代城址发现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次论证会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她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推动翠螺山古代城址的研究、阐释、展示和传播,为讲好采石故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高采石风景区名胜区的文化内涵提供重要支持。
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晓焱女士致辞
其后,会议论证交流正式展开。为更加有效地组织交流、科学论证,经现场推选,由贺云翱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主持论证工作。
本次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王志高教授首先就马鞍山市翠螺山与宝积山(荷包山)地区考古调查工作的主要收获及初步认识,向与会专家和领导进行了汇报。
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介绍调查勘探工作的主要收获
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图像资料,王志高教授介绍了翠螺山与宝积山一带的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行政建置沿革和历史古迹。他在分类汇报拉网式调查工作中发现的25处遗迹后,重点介绍了采石遗迹和城址。新发现的采石遗迹规模较大,位于翠螺山西侧临江一带。据口碑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关区域的采石活动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石遗迹的上限时代虽较难判断,不过据文献记载,“采石”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很可能当时已有的大规模采石活动。
翠螺山地区发现的部分采石遗迹
关于新发现的翠螺山古代城址的年代与性质,王志高教授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一,从部分夯土城墙勘探情况看,该城至少经过两个时期的修筑,再结合在城址内外地面采集的砖瓦、陶瓷残片分析,其年代早期为六朝,晚期为宋代。换言之,新发现的这处城址可能始筑于六朝,沿用至宋代;其二,翠螺山在历史上被称为“采石山”或“牛渚山”,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上曾有采石城。采石城的前身可能与始筑于东汉末年的牛渚营、牛渚屯有关。东晋称牛渚城,因谢尚出镇此城,故又名“谢公城”。南朝以降则称采石城,镇守的将领称采石戍主。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为防范金人南渡,吕祉利用采石渡的“旧城基”筑城,其周长“三百五十步有奇”,约为553米。今翠螺山北坡西部发现的这处城址的位置、规模及年代与文献记载的采石城高度吻合。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早期文献记载中的牛渚、采石所指是相距较近的两个地点。如《太平御览》卷四十六引《舆地志》载:“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采石、牛渚二个地名并不混淆,采石在牛渚北。只是明代以降,文献记载中的采石、牛渚地名开始混用。而这一区域的牛渚城(营、屯、垒)、采石城,并非主流观点所认为的同一座城,而是两座城,牛渚城可能在采石城之南。
王志高教授进一步认为,该处城址是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化文物资源。今日马鞍山市西南滨江的采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长江津渡。陆游称:“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亦称:“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故六朝以来在翠螺山上所筑的采石城是长江沿岸最著名的古代军事城池之一,其规模虽不大,却因扼守长江天险,直接关系到近在咫尺的下游都城建康(今南京) 的安危,堪称古都金陵的锁钥与屏障。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如王浑灭吴、苏峻叛晋、侯景乱梁、隋军灭陈、北宋征南唐、虞允文大败金兵、朱元璋渡江取太平等,皆与此地相关,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与转折的若干关键节点。
其后,与会专家就本次考古调查勘探发现进行了讨论。
陆勤毅教授指出,采石城的发现、调查和初步研究意义重大。该城在历史上不仅延续时间长、战略地位重要,还是长江文化带当中的重要一点,为长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他认为,本次调查工作方法得当,不仅对文献资料作了深入发掘,还充分使用了历史地图,在此基础上展开细致的拉网式调查,所得材料的可信度很高。对于该处城址的后续工作,他建议:第一,马鞍山文物部门应继续深入调查,形成工作报告,以便向上级文物部门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第二,应为申报文保单位做好材料准备,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第三,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城址地点进行发掘,以获得更为可信的资料,为前两项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支撑。
陆勤毅教授发言
钱国祥研究员指出,本次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法科学,城址的性质和时代判断基本可信,可与文献印证。在此基础上,一些问题还可以继续探明:其一,六朝时期与宋代的城垣是否完全重合,需要后期工作证实;其二,从古代东亚北方地区城址的发现来看,作为军事要塞使用的山城和作为日常使用的平原城共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可以就找寻与翠螺山山城配套的平原城开展进一步工作。同时,他还表达了对于尽快申报文保单位以便开展保护工作及推进发掘工作的支持。
钱国祥研究员发言
张学锋教授对于本次考古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支持通过进一步考古发掘来证实相关推测。对于翠螺山古代城址的研究阐释,他建议研究者和当地文保部门可将目光放远,从长江下游独特的河流地理形势入手,扣住历史上著名的“牛渚春潮”,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他赞同王志高教授对于采石城、牛渚城是两座城的推测,并指出“T字形水道”与城市形成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可以从对姑溪河、锁溪河历史沿革的探讨中寻找牛渚城的线索。他还认为,对牛渚城和采石城位置关系的研究可以纳入长江下游地区城市选址这一重要课题中,有助于探索六朝时期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城市选址之间的关联性。
张学锋教授发言
卢海鸣编审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此次考古调查的科学规范性与成果可信度。他指出,采石城作为南京的卫星城,与镇江发现的京口铁瓮城同时构成了六朝都城建康的第二重屏障,应放到长江下游都城圈这一大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历史上采石的得失对于南京影响重大,因此,采石城的研究也需要和建康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本次考古勘探与调查工作,不仅对于马鞍山地区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还有利于长江文化的建设。他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考古发掘以取得对采石城和牛渚城的更多认识。
卢海鸣先生发言
王书敏研究员将采石城与京口铁瓮城进行对比后指出,镇江北固山上的铁瓮城与采石城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因山为垒,缘江为境”。此外,这两座城规模上比较接近,同样具备军事堡垒的性质,因此在形制上的诸多异同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比较。他同时强调了进一步考古发掘的重要性,指出保护区的划定和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对城址时代和历史沿革的剖析也有待发掘工作提供更多资料。
王书敏研究员发言
吴桂兵教授首先对此次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流程、结果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此次发现的城址作为建康都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汉唐城市考古提供了新材料、新线索,有助于推动南方山城研究的展开,极富学术价值。他认为现阶段需要进一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城址的年代问题,他认为历史文献资料未必绝对可靠,后续还需要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方法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其二,系统问题,该城需要放在长江下游的城市体系中展开进一步比较分析;其三,遗产保护问题,应基于现阶段的工作基础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最后,他建议,未来应带着问题意识制定详尽的发掘方案,同时可以考虑在这一区域展开水下考古工作,探寻古战场的遗存。
吴桂兵教授发言
龚巨平研究员指出,南师大考古团队的调查勘探工作完成出色,所获成果真实可信,新发现城址的相关问题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来解决。他建议文献资料中提及的“千佛洞”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关注点之一,探索翠螺山地区是否有佛教龛窟存在。此外,对于采石景区发现的采石痕迹,他建议进一步展开更细致的工作,以确定采石活动的最早年代及“采石”地名的起因。
龚巨平研究员发言
最后,贺云翱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考古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问题,更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问题。该城址的发现,为探讨牛渚、采石的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还可与整个马鞍山地区的同时代考古发现结合起来,推动全盘综合研究的展开。此次考古工作取得的成果,蕴含了丰富独特的长江交通文化、军事文化、都市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景观文化及旅游文化价值,不仅为马鞍山的区域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未来还可作为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落实。贺云翱教授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多方合力,推动翠螺山地区考古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以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贺云翱教授主持专家论证会
交流论证环节结束后,专家组最终讨论形成了以下意见:
一、翠螺山发现的古代城址平面布局清晰,部分城垣遗迹保存较为完好,其位置、规模及年代等与文献记载的采石城高度吻合,可以初步确认为采石城遗址。
二、本次发现是近年六朝城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也是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收获,对于长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马鞍山地区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应尽快将新发现城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同时做好后续考古及研究工作,为未来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论证会专家意见
在听取了与会专家的交流研讨后,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罗秀山先生致辞。他首先感谢马鞍山地方政府和文物考古部门对我校考古专业学生田野考古实践和学科建设提供的各项支持。他表示,本次论证会的成功举办,对于通过采石城讲好马鞍山地域文化故事、讲好长江文明故事而言,只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未来在马鞍山地方政府和南师大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多突破。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罗秀山发言
随后,由马鞍山市委副秘书长、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殷宏斌先生发言。他代表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向与会专家领导表达了感谢。他表示,今后采石风景名胜区将会做好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努力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保单位的建设,并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继续予以指导和帮助。
马鞍山市委殷宏斌副秘书长发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研究员就此次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成果提出了几点感想:第一,翠螺山古代城址是安徽首次发现的山城遗址,为安徽的文物资源增加了全新的类别,为获得关于城址的更多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第二,由于该城址恰好位于采石风景区内,今后可以在本次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活化传承、保护利用好古城遗址,发掘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他建议,未来对古城址的保护展示可以作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事项。同时,他希望南京师范大学能继续参与这项工作,推动对城址的更深入研究。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殷春梅代表马鞍山市考古文物部门表态,未来将在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领导下,与南师大考古团队一起做好翠螺山古代城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研究员发言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中心殷春梅主任发言
与会专家领导合照
最后,王志高教授再次表达谢意。他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对南师大考古团队所做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提出的宝贵意见,并期待能进一步做好翠螺山古代城址的后续考古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