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在北京召开《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二期) 》结项验收评审会。《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15】1956号)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承担并实施完成。
所领导与专家实地考察修复情况
王浩天研究馆员现场讲解修复情况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陈建立教授、胡东波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陈仲陶研究馆员、马燕如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等,与会专家现场考察了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二期)42件(套)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效果。
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
结项专家论证会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研究馆员主持,会议推选齐东方教授为专家组组长。
项目负责人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介绍项目总体情况
会议伊始,该项目负责人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介绍了贵州遵义新浦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银器保护修复项目的总体构思以及银器保护修复的整体情况。本项目围绕研究性保护修复工作为核心,第一期完成16件/套银器保护修复工作,并研发脆弱银器保护修复方法。第二期项目在第一期研究基础上,升级创新技术方法,建立一整套系统化的贵金属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同时注意提取金属器的文物信息,研究金属器的制作工艺,完成42件/套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黄希助理研究员做结项汇报
项目组成员黄希助理研究员做结项汇报,本次保护修复工作以文物腐蚀研究、文物保护方法研究、文物室内清理与复原保护研究及文物历史信息提取四个重点方面展开。根据银器保存状况较差、病害严重、结构工艺复杂的特点,结合传统细金工艺与现代科技,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传统钎焊、碰焊和激光焊接等多技术并行的系统化保护修复方法,针对不同保存状态、不同材质的文物修复工作形成技术优势互补,同时加强了修复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地完成了银器二期的保护修复工作。在对叠压关系复杂、严重腐蚀的薄胎银器室内清理与修复过程中,重视文物提取与保护修复环节的衔接,最大限度地获取、保留、记录文物信息,准确恢复出土银器的完整外形。对完全腐蚀的高浮雕错金银铁器、变形漆器等复杂材质文物进行清理、整形与保护,揭露文字信息、锈层下的错金银纹饰等考古学信息。对修复过程显露出来的金银器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等进行系统梳理,为宋代金银器研究提供详实资料。
陈建立教授发言
陈仲陶研究馆员发言
马燕如研究馆员发言
丛德新研究员发言
胡东波教授发言
齐东方教授发言
与会专家与所领导听取项目组汇报后,高度肯定本次项目成果,重视科学研究,建立创新性的保护修复方法体系,注重文物提取与保护修复环节的衔接,最大化地提取、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相当于一次重要的发掘,工作扎实,意义重大。组建了优秀的保护修复团队,传统与科技、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质量地完成了保护修复任务,是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成功范例。保护修复报告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建议尽快出版。
结项论证会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