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亮相国博
字号:T|T
2022-07-27 10:05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值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7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展览展出中韩日三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器类精品文物约50件(组),充分呈现了三国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与科技、艺术成就。
展览现场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青铜器是中国考古界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其中的蔡侯鼎、方壶、编钟等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为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礼仪、外交提供了宝贵资料。韩国的青铜剑、细纹镜、钟,以及日本的青铜铎、矛、剑、镜等则体现了韩日青铜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色。本次展览就是尝试通过这些珍贵的青铜展品深入解读中韩日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充分展现三国之间广泛密切的交流与互鉴。
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单元,展示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几组代表性青铜器,以此阐释先秦时代礼乐文明的深厚内涵。重点展品包括蔡侯鼎、簋、尊、鉴、缶、方壶、编钟等。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主体时期,以鼎、簋、鬲、甗、觚、爵、斝、尊、铙、钟、铃、镜、戈、矛、剑、戟等为代表的饮食器、乐器、兵器、装饰品、车马器将中国古代器用制度与礼乐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孕育出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的青铜礼乐文明。中国青铜礼乐文明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础,也对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世界古代文明的构建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春秋晚期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君主墓葬,寿县蔡侯墓出土青铜器486件,青铜礼器涵盖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门类,器型丰富,品类繁多,其中不乏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的美器,也有铸刻长篇铭文、史料价值极高的重器。
在“韩国古代青铜文化”单元,重点展示了韩国青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演进轨迹。在入口处,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高丽时代梵钟、高丽时代最大的青铜悬香炉,还有漆鞘青铜剑、保存完好且年代最早的朝鲜时代青铜银入丝香垸等文物。
韩国的青铜文化开始于公元前15世纪左右。公元前12世纪以后,琵琶形铜剑广泛扩散到韩国各地。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细形铜剑的流行,韩国的青铜文化达到了顶峰。韩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以剑为大宗,多钮的铜镜、各式各样的青铜铃也是韩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韩国古代社会,青铜剑象征政治支配权,青铜镜、铃则象征祭祀权。这些青铜器往往共同出现于古代墓葬之中,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祭政一体的权力结构。随着公元前3世纪中叶新的铁器文化的传入,韩国的青铜时代逐渐走向衰落。在佛教信仰广为流行的高丽时代,为了祈求国家安泰和个人幸福,人们普遍供养佛祖,香炉、净瓶和烛台等各种供养用具多以青铜制造。这一时期,匠人们制造青铜工艺品时灵活掌握了银入丝技术,表现出高丽文化本身的独创性。
“日本古代青铜文化”单元重点展示日本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与中国、朝鲜半岛青铜文化的交流,展出的青铜铎、宽型青铜矛、鼍龙镜、附铃青铜镯等文物也能看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日本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铜制品的发展演变,是在与中国、朝鲜半岛的交流和影响下,自主地选择取舍,而后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历程。在日本列岛,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金属器的使用始于弥生时代。这一时期,铜、锡、铅等青铜铸造原料来源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古坟时代前期,青铜镜、箭镞、筒形器、旋涡形器等都可用作墓葬中的随葬物品,青铜镜作为身份象征承担了重要功能。从弥生时代中后期到古坟时代前期前段,汉代、三国、六朝时期的中国青铜镜,源源不断地大量输入日本列岛,岛内随之兴起了大规模的仿制浪潮。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以后,以天皇为首的日本贵族及地方豪族开始大规模兴建寺院,于是铜不仅用于制作建筑构件,也用于制作佛像及佛教器具。与此同时货币开始使用,和同元年(708年)日本最早的流通货币——和同开珍开始铸造并发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重镇,以往举办了很多精彩的青铜器展览,但将中国青铜器与外国青铜器汇聚一堂,展示不同国家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交流互鉴,是本展览的独到之处,也为探索中韩日三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
日方重点展出文物
韩方重点展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