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八周年之际,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通过线下(中国丝绸博物馆)和线上(视频会议)形式隆重召开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合作文物科技创新,保护丝路文化遗产”高峰论坛。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常任执行理事、非常任执行理事、理事及理事单位代表出席第二届理事大会。期间,有来自国内外的八位主讲嘉宾分享了所在联盟单位通过合作开展战略研究与技术创新,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科学技术支撑作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分享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K9901出土陶俑保护研究”。中国丝绸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对K9901出土的4号俑开展服饰复原研究,复原成果面料在现场展出。下一步,双方将继续深化复原秦陵出土百戏俑服饰。
K9901坑出土陶俑基本情况
秦始皇帝陵 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的东南部。1999年对其进行了首次抢救性试掘,2011年至2013年进行整体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 880 平方米,对陪葬坑进行了全面揭露,确定了陪葬坑的性质、内涵及建筑结构,并对出土各类遗迹、遗物进行了科学保护。从已修复的陶俑姿态分析,他们造型风格独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从这批俑的表现形式、形象、动作等因素分析,初步判断是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的可能性最大。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竞技类的杂技项目就已经逐渐形成,至秦代,百戏已登上秦宫廷大雅之堂,成为秦代宫廷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百戏俑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秦代陶俑的新类别,形象地展示出了秦代多彩斑斓的杂技世界,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了解秦代宫廷娱乐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
K9901坑出土4号俑百戏俑的服饰复原研究
K9901出土的4号俑,陶俑上半身装饰有类似明清时期皇宫大门上的那种圆泡,下身着短裙,绘有大量精美纹饰,暂称其为“泡钉俑”。
在发掘出土的秦代陶俑中,泡钉俑是保留秦代艺术信息较多的一件艺术精品。俑身上精美的彩绘图案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开展“K9901坑出土4号百戏俑服饰的复原研究” 。
菱形几何纹
八角星纹
云气纹
K9901坑出土28号百戏俑的保护修复
28号百戏俑出土时破损严重,暂无头、无双手、右腿暂缺失。经过专家历时9个多月的修复后发现这尊陶俑呈仰卧的奇特姿态。
修复工作
陶胎岩相分析
制作28号俑支架
28号俑的数字化保护修复
三维点云数据预处理
高精度纹理映射和三维建模
28号俑的制作痕迹观察与研究
发现了指纹印痕,通过比对指纹数据库, 可知制作28号百戏俑的工匠应为青少年。
下一步工作内容与展望
百戏俑服饰复原
采集出土百戏俑(34件)纹饰信息,对百戏俑上彩绘颜料进行分析检测,构建百戏俑纹饰信息数据库。与丝绸博物馆开展合作,结合文献资料,复原秦陵出土百戏俑服饰。
秦代百戏研究
以出土百戏俑为实物资料,开展秦代百戏乐舞研究,构建秦时期百戏乐舞体系,使秦陵出土百戏俑立体化呈现于观众面前。
秦俑骨白颜料烧成温度及骨料来源探索研究
秦兵马俑和百戏俑均以骨白作为白色颜料,针对骨白颜料科学认知骨白颜料制作过程中的烧成温度;尝试探索古代骨白颜料的原料来源即动物骨骼种类。
秦兵马俑髹漆工艺溯源与保护技术综合研究
针对秦兵马俑和百戏俑的髹漆工艺,通过特定髹漆层样品提取,研究秦俑生漆原料来源、加工技术与其地理分布特征,探索古代生漆应用历史及技术演进规律,结合生漆材料特性及髹饰工艺,探寻生漆涂层病害,为秦俑修复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化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