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19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盐源县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文物考古研究学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学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就以盐源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定笮古文明展开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四川省盐源县老龙头遗址考古近三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表明青铜时代川滇区域中心已经形成。
18日上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共凉山州委书记段毅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四川省社科院院长向宝云,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后致辞。
为了更好地推进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县政府决定在盐源地区共建盐源考古工作站。研讨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中共凉山州委书记段毅君和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上台为盐源考古工作站揭牌。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在致辞中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盐源地区史前考古有序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老龙头考古发掘完整构建了盐源盆地青铜时代商代晚期至西汉年代框架,展示了以老龙头遗址为代表盐源青铜文化呈现鲜明的地域色彩、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其多元性与复合性。盐源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将盐源盆地人类活动历史上溯至5000年前,证实了历史上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一条民族走廊的存在。盐源旱船遗址是全国罕见的军事要塞遗址,其存续沿用年代长达800年,为研究盐源盆地军事、商贸、文化等提供了实证。盐源地区考古新成果不仅是我国西南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我省区域文化合作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通过系统考古研究厘清了盐源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脉络,拓展了盐源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厚度,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随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考古工作站的成立,下一步,我们将与盐源县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展开合作,让老龙头遗址青铜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盐源盆地多族群多元文化的交流聚合,发展出独特而灿烂的地域文化,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近三年来盐源老龙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印证、丰富、完善了盐源的历史文化内涵。盐源青铜器文化是一支面貌独特、较为发达的青铜文化,对盐源青铜器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届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等著名学者就盐源老龙头遗址的考古成果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
牛津大学副校长、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杰西卡·罗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教授玳玉,牛津大学副教授安可,爱媛大学东亚冶铁中心主任、教授村上恭通,来自中国台湾的考古专家林圭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邦本,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就盐源老龙头遗址进行了深入研讨。
专家们高度评价了盐源考古的重要意义,盐源地处云南高原北缘和青藏高原东缘,是古代文化传播和族群迁徙走廊的节点。而盐源的考古材料,则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通过老龙头考古可以看出盐源文化发展的前后衔接,对于研究西南地区早期的文化交流,以及西南地区与周围更广大地区的交流提供新的资料。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参观了盐源地区出土精品文物展陈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经过热烈的探讨,与会专家们形成了《盐源共识》。
墓葬遗存丰富 随葬品种类繁多
研讨会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田剑波介绍了老龙头遗址2020—2022年发掘收获。
盐源县老龙头遗址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开始于2020年4月,截至2022年6月中旬,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墓葬110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
自1987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盐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老龙头遗址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工作。
盐源老龙头墓地埋葬方式除瓮棺外,均为竖穴土坑墓,在形制和规模上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带盖顶石的大中型墓葬,均有棺;第二类为不带盖顶石的中小型墓,均有棺;第三类为无木棺的小型墓;第四类为瓮棺葬。
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
再现了独具特色的盐源青铜文化
研讨会上田剑波认为,盐源老龙头遗址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根据出土器物并结合现有测年数据,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可初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随葬器物中铜器极为少见,仅见少量箭镞等。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和石器为主。铜器以剑和戈为主,尤以带銎剑最具特征。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种类非常丰富。明显的阶层分化,是本期墓葬的一大特征。
战国中晚期的M13 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也是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该墓葬中出土一套青铜纺织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纬刀、卷经轴、卷布轴、分经棍以及护腰等,是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墓主可能属于老龙头族群的统治阶层。
M57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带盖顶石墓葬,该墓出土了一组独具特色的铜器,包括铜勺、铜案、铜立人和三轮青铜马车,三轮青铜马车亦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
工匠墓发现 透露盐源铜器铸造之谜
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之一是,老龙头遗址出土的独具特色的青铜器是哪里铸造的?这一直是一个谜,此次发掘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在春秋时期的墓葬M174中出土了10组石范以及可能用于炼铜的陶浇包和陶鼓风管,石范的种类包括铃、刀、钺、凿等,均为老龙头遗址出土的典型铜器,说明老龙头遗址的部分铜器就是在本地铸造的,而M174的墓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铜铸匠。田剑波表示,类似铸匠墓在老龙头墓地发现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区还非常少见,同类铸匠墓在欧亚草原、中国西北、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发现,此类墓葬的发现充分体现出盐源盆地在欧亚大陆东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除铸匠墓外,墓地还出土了多座疑似朱砂工匠墓。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铺有朱砂,当时朱砂葬习俗的反映,反映该人群尚红之风。
造型各异的枝形器
反映当地族群的独特信仰
在展览中,独具特色、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且以人兽为主题的青铜枝形器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青铜枝形器是老龙头遗址最具特质的青铜元素,双马神是此类青铜枝形器最为常见的主题,近年新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形象,如猪、鹿、爬行动物等。它是盐源青铜文化区隔于周边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反映出老龙头族群独特的丧葬习俗和信仰崇拜。
尚马之风
流露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盐源青铜文化的尚马之风也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老龙头遗址发现大量与马相关的遗存,主要包括殉马和马具,另有马车、铜马。殉马包括整马和马头,一般见于大型墓葬中,其中M333南侧K12为单独的殉马坑,尚属首次发现。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盐源盆地的尚马之风,显示出浓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老龙头遗址还出土有小型马饰片、联珠饰和带柄铜镜,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邦本表示,笮人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很早就进入了华夏文明的辐射圈。此次研讨会丰富的材料,很多都可以和文献结合起来做解读,例如笮马在古代就是名马,是很适合山地运输的一种马。
展现多元一体的区域文明
实证西南古代族群交往
交流交融的历史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老龙头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志清在发言中表示,老龙头遗址的此次发掘不仅完善了我们对该遗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特征、葬俗等文化内涵的认识,厘清了遗址的布局及形成过程,还初步构建起盐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年代和文化发展框架,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标尺和参照系。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民族学上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西北高地与云贵高原榫卯起来。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复合性的特征。老龙头墓地独特的墓葬形制和葬俗、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遗物展现出盐源青铜文化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彰显其是西南地区一支独具特质的地域青铜文化。盐源青铜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浓厚,其受到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
盐源老龙头遗址凸显了盐源青铜文化独树一帜、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内涵。盐源老龙头遗址的发掘成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多元文明的交汇、融合以及演进的关键钥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老龙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实证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并为“从边疆发现中国”提供了重要案例,丰富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整体性与共同性。
周志清认为,老龙头遗址从商代晚期延续至西汉初年,是青铜时代横断山区南北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考古发现。老龙头遗址的发掘对构建盐源盆地的青铜文明史,探索盐源盆地古代人群的丧葬习俗、社会组织结构、冶金技术的使用以及中国西南与中国北方地区、欧亚草原、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多学科联合攻关
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及
遗产规划同步并行
与会专家还认为,多学科联合考古,是盐源老龙头考古的一大亮点。据悉,考古发掘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依据盐源老龙头墓地保存现状制定了全面的发掘与保护规划,全面收集相关基础信息,组建了由现场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及遗产规划四个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发掘团队,对老龙头墓地制定了连续五年的抢救性发掘保护规划,并利用RTK对整个墓地进行全域网格化布方,对墓地核心范围进行重点钻探,确认了老龙头墓地的核心分布区。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多学科合作。全程采用无人机摄影及三维建模、RTK测绘等多种记录手段,完成老龙头墓地的数字化存档工作,使用考古工地数字管理平台全面录入获取资料;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开展广泛科际合作,系统采集了动植物、人骨等各类样品和数据,用于开展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体质人类学取样、分析与研究。此外,针对墓葬多种复杂和重要遗迹现象,对易脆或粉化器物采取现场加固和整体提取至实验室清理的做法,以便后期实验室清理、保护,争取最大限度地提取相关信息。
本届研讨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物局、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历史研究院、盐源县人民政府承办;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久隆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