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空前的唐代宫廷国宝精粹展 | 法门寺地宫60件(套)文物将亮相东莞

字号:T|T
2022-05-10 15:19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图片

 
上世纪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意外发现了尘封千年的唐代地宫一角。
 
“地宫门一开,半个盛唐来”,
璀璨夺目的金银器,
呈现出皇朝工艺的最高成就;
千峰翠色的秘色瓷,
揭开了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
异国情调的琉璃器,
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
奇彩梦幻的皇家服饰,
展示出大唐的繁荣焕丽与开明包容......
两千多件大唐珍宝跃然眼前,
延续了人们对大唐的无限遐想。
 
时间远去,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唐盛景遥不可及。上世纪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法门寺地宫珍宝现世,为人们展现了一幅雍容华贵、意境深邃的大唐宫廷画卷。多少人迢迢千里,远赴扶风,只为一睹真容。
 
5月18日,东莞市博物馆将举办“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展出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60件(套)精美展品,其中有29件国家一级文物。这次展览是一次空前的唐代宫廷国宝精粹展,也是“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大美中华文明”系列特展重头戏。
 
图片
 
 
图片

茶器奇珍

图片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精美茶具中,有一件唐代始创,在烹茶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茶碾。茶碾为碾碎茶叶之用,它的出现表明唐代饮茶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碾,本是唐代皇室日常所用之物,后供奉于法门寺,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重见天日。
 
1991年《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法门寺文物有10项“世界之最”》的报道。报道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茶具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世界之最”。

 

图片
1991年《人民日报》刊登有关法门寺“世界之最”的报道

 

图片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法门寺博物馆藏)

 

地宫出土的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由茶碾槽和碾轮组成,在法门寺《衣物账》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反映了唐代晚期的宫廷饮茶文化和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

 
图片

法门寺地宫出土记载有茶碾的《衣物账》碑

 

图片

茶碾出土时的位置

 

图片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图解

 

碾轮又叫“碢(tuó)轴”,形似铁饼,中心插有轮轴,轮边有平行沟槽,便于在茶碾中粉碎饼茶。碾轮上錾刻宝相莲花、流云纹。轮面铭文曰:“碢轴重一十三两”;轮面和轮轴皆刻有“十七字号”和“五哥”两处铭文。

 
图片

碾轮

 

碾轮上装饰的宝相莲花、流云纹采用了“银金花”工艺,即先在银器上錾刻花纹,再于花纹上鎏金,使其醒目,这种工艺做成的银器,被称为“金花银器”。

 
图片

碾轮上的“银金花”工艺

 

碾槽由盖板、槽身、槽座三部分组成,盖板用以遮挡灰尘,中间焊一宝珠形小捉手,其上錾刻鸿雁祥云纹。内槽呈半月弧形,槽身侧面镂空壸(kǔn)门(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其上錾刻天马祥云纹,槽座周边饰二十朵团花。

 
图片

茶碾槽

 

图片

槽身和盖板

 

碾槽上的天马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翼马形象,北魏时传入中国,到唐代流行。李白《天马歌》写到:“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图片

碾槽上的天马形象

 

槽座和盖板錾刻了几处铭文,记录了与茶碾的相关信息。

图片

茶碾底部錾刻铭文

 

图片

茶碾线描图

 

 

图片

 

图片

秘色惊现

图片

 

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上空一声惊雷,千年佛塔在雷声中轰然坍塌大半。1987年4月,在拆除残塔、清理塔基时,法门寺地宫大门被重新开启。考古工作者在地宫中室的彩绘汉白玉灵帐后面,发现了一个贴有封签的高圈足银香炉,下藏金银棱檀香木箱,内有一个红漆竹编圆形盒子,盒内有13件瓷器,每件瓷器分别用印有簪花仕女图的薄纸或很薄的丝绸包裹,套叠后再用丝绸包袱整体包装,一同盛装在竹编的红漆盒内。

 
图片

半壁坍塌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 

 

图片

地宫中室北侧秘色瓷放置情况

 

什么瓷器要如此精细包裹?随后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恩赐(唐懿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图片

《衣物帐》碑局部图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件秘色瓷,碗7件(其中,青绿釉碗5件、青黄釉金银平脱雀鸟团花纹碗2件),盘、碟各3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衣物账》碑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具体说明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

 

如果仔细观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你会发现有的底部或外壁留有清晰墨迹的唐代仕女图案。仕女发髻高耸,体态丰腴富态,穿着大袖衫,气质雍容华贵。

 
图片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外壁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底部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底部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些仕女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这是当时人们为了减少瓷器之间的摩擦碰磕,用了有仕女图墨迹的纸来包裹而形成的。没想到历经千年,纸张已成灰片,但纸张上的仕女图案印痕却保留下来了,为研究唐代绘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地宫中室第二道门前侧发现的八棱净水瓶,在发掘时,瓶口覆有一颗大宝珠,瓶内装有29颗五色宝珠。此瓶在《衣物账》碑中没有记载,但与13件秘色瓷胎质、釉色基本相同,可确认为秘色瓷。

 

法门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晶莹润泽。以此为标准,很多以前考古发现的近似秘色瓷的越窑瓷器,身份得以确认,关于秘色瓷的更多谜题也逐渐被破解。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顶视图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底

 

 

法门寺秘色瓷的发现,证实了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出土青瓷均为秘色瓷。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 14 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金银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内壁施青黄釉外,其余器物均为施有湖绿、青绿、青灰色釉。虽然都是青绿色调,但也很难保持一个标准色釉。这也说明,秘色瓷的色釉烧造很难把握。难怪陆龟蒙有“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一个“夺”字,把秘色瓷巧夺大自然“千峰翠色”的特点形象化。
 
图片

大自然的千峰翠色

 

图片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

(法门寺博物馆藏)

 

青绿,这种贴近大自然的充满生机的颜色,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然语言和美的符号。

 

她,如一泓春水。“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将展出一件最摄人心魂的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此盘清澈明亮似玉类冰,更有种春水盈盈溢满而出的感觉。看得久了,会有错觉,伸手过去,就能融化于指尖,似乎那不是瓷器,而是琉璃,晶莹剔透。在光线照射下,盘内明澈清亮,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

(法门寺博物馆藏)

 

难道盘内有水吗?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似盛有水的秘色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器底部均为“凹底”。

 

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的,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使得瓷器底部形成一个微小的弧面,近似“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以盘底最亮处为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着盘底表面逐层展开,形成波光粼粼的水感。设计巧妙的凹底器型是秘色瓷中“无中生水”的真正原因。

 
图片

唐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五瓣内凹底花口秘色瓷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法门寺大唐珍宝即将登陆东莞,当然少不了包括盛放舍利(影骨)的八重宝函的重要部分。这套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也是法门寺地宫文物中等级最高的舍利容器,将作为特展中的明星文物重点展示,在5月18日至8月21日东莞市博物馆二楼展厅与东莞市民见面。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