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是公共博物馆本性的表达,是内嵌于博物馆结构、制度的有机要素,是实现博物馆目的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制度性安排和博物馆结构性要素。博物馆陈列的直观表象是将博物馆收藏呈现给观众,以满足观众的特定需求。博物馆陈列的实质是通过陈列与观众建立特定的联系,以实现博物馆知识共享的价值。近代公共博物馆是响应运用知识构建科学知识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博物馆陈列为市民知识分子群体观摩实物、思考讨论、构建知识提供了适宜条件,博物馆陈列展出的是客观世界的标本,这些标本之间的关联是体现客观世界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过程。博物馆陈列是公共博物馆科学性、公共性特质的体现,这些特质透过博物馆陈列的标本布展规则和陈列目的呈现出来。
博物馆陈列的基础是知识的构建和传播。知识构建主体和知识传播受众的变化推动博物馆陈列的内容结构、展品安排和阐释方法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使博物馆陈列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研究型陈列 公共博物馆诞生之初的陈列是“知识构建”阶段,陈列内容结构是客观世界的微缩景象,展品与陈列内容保持一致,展品基于其自然属性特征而被分类展示,并根据自然进化理论安排不同物件的先后联系和因果关联,展品说明注重物件的出产地以及物件的分类名称。这种陈列模式注重同类物的集合,凸显同类物的共性特质,同时也呈现物件个体的自然性征。这种展示标本的模式被称为“研究型陈列”。
教学型陈列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学校教育体制建立和推广,博物馆陈列进入“知识公共传播”阶段。陈列内容依照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览内容逻辑以知识教育为主线,内容架构将知识结构与学习心理过程进行整合。展品从藏品中抽离出来,并与陈列内容出现区隔,展品作为陈列内容的实物证据,成为学习者记忆知识的辅助工具。展品说明则根据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采用从学科知识到客观事实的分层递解方式,展品说明文字注重使用规范的科学语言或教学语言,成为贴在墙上的教科书。这种支持教学的陈列模式被称为“教学型陈列”。
文化型陈列 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延烧到世界各地,工业文明冲刷着农业文明,知识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博物馆陈列的关注重点,知识构建和传播主体的身份及权利成为焦点,谁的知识,谁述说知识,谁学习知识,这些话题的讨论交织在博物馆陈列内容的构建和表达中。博物馆陈列内容以社会文化现象为话题,汇集若干学科知识,对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呈现和解读。展品作为文化符号,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提示,更要表现相关人群的行为、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展品说明的撰写不再是精确的学术语言,而是要表达相关社会文化群体的声音,要顾及观众的文化偏好。由于陈列内容述说群体与内容接受群体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题材的陈列,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也需要对内容和内容表达方式进行适宜性调整,从而使陈列呈现不同的面貌。这种以社会文化为主导的陈列模式被称为“文化型陈列”。
尽管博物馆陈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陈列表现模式,但博物馆陈列始终贯穿着“知识构建与传播”的基线。即便近年来以社会文化话题为主导的陈列,其深层逻辑仍然是科学理性的知识逻辑,且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对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帮助观众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现象。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博物馆陈列与展览体系”的简称,严谨些说应该是博物馆陈列体系,考虑到临时展览已成为博物馆陈展的主要类别,所以将展览与陈列并置。下文中“博物馆陈展体系”包括了博物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等陈列类型。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和确定的时间区段内,由符合博物馆使命及定位的不同类别、层级的陈列和展览构成的有序整体。这一表述中的限定的空间范围通常是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主要是博物馆展厅或经常举办展览的公共空间;确定的时间区段是当下的博物馆陈展体系形成并存续的时间区间,由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博物馆陈展体系的形成和存续可持续一定时间;陈展的类别通常是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或基于陈展的学科知识、陈展手段、举办单位等标准进行划分;陈展层级是基于陈展体系中不同题材陈展的学科知识层阶、陈展规模、资源投入、展出持续时间等标准来确定的陈展等级;陈展体系的“有序”体现在陈展体系中的具体陈展在内容题材、学科知识、陈展目的的内在一致性,尽管具体陈展的视觉传播方法、叙事风格或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同时在场的多个陈展基于陈展体系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构成协同互补的整体。陈展体系中的多个陈展不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而是要在陈展体系结构性、逻辑性、规则性和目的性的规定下实现博物馆使命。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在博物馆发展中形成的。博物馆注意到博物馆藏品内容的多维多元性,注意到藏品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博物馆要将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传播给公众。博物馆体察到观众及其需求是多元的,陈展要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及其审美偏好。与此同时,博物馆包容采纳当下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拓宽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多种渠道,由此而生成了丰富多彩的陈展形式。博物馆将本馆举办的各种陈列展览整合为陈展体系,统筹规划,为实现博物馆使命及发展目标服务。
博物馆陈展体系具有个性鲜明、规则明确、效用实现、协同互补、目标指引的特点。个性鲜明是指陈展体系中的每个展览都应有鲜明的主题、个性化的题材和具有辨识度的视觉风格,显示自我特点,并呈现陈展体系的多样性;陈展体系规则确定陈列、展览类别及层级的标准,明确这些陈列、展览在陈展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确定这些陈列、展览之间的关系和秩序。陈展体系是依靠规则维系的,基于规则安排做什么展览、谁做这些展览、何时展出等事宜,从而保障陈展体系的有序运转;效用实现强调陈展不是简单的展示展品和表达内容,更要实现陈展的教育功效和设定的其他目标,同时要兼顾陈展体系总体目标的实现;协同互补是发扬不同陈列展览在内容、叙事、风格、视觉传播等方面的特色,达成博物馆陈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效果;目标指引是要明确陈展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总体目标对陈展体系中各类陈展的题材、叙事、视觉传播方式起到指引和约束的作用,并作为评估各类陈展效用的基本指标。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复杂系统,其内部子系统是多维多层级的,其外部需求是多元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条件的互动是错综交织的。为保障陈展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妥善处理陈展体系的局部与整体、共时与历时、差异与和谐、创新与传统等多种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具体陈展与整体陈展体系的关系。具体陈展是陈展体系的子系统,其个性特点在陈展体系的背景下显现,陈展体系的使命和目标则是在众多具体陈展的关联中体现出来;具体陈展的特点是可以直观感知的,而陈展体系的整体特色隐藏在所有具体陈展的共性属性中。为此,博物馆要加强对展陈体系整体目标的宣传,将展陈体系的知识框架和阐述逻辑贯彻在具体陈展的叙事及视觉传播要素中,使每个陈展都呈现博物馆的定位和表达风格。
共时与历时的关系涉及临时展览排期及陈展类型结构的冲突。“共时”是特定时间点及空间平面上博物馆陈展的类型、规模和数量情况,“历时”是指博物馆在确定的时间区段中陈展题材的规划,即所谓陈展题材序列。陈展类型结构主要是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的比例关系,以及临时展览中不同题材展览的构成比重。临时展览排期涉及观众参观人数的均衡分布,以及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参观需求等,如暑期观众中旅游观众、亲子观众、研学观众的参观意愿。
差异与和谐的关系是辩证认识和妥善协调具体陈展之间、具体陈展与陈展体系之间的差异。具体陈展的差异表现为个性特点的不同、陈展学科知识领域的不同、对观众注意力及体验和美誉的竞争以及审美感知的差异。差异是辨识具体陈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体现陈展体系多样化的基础。但是,差异烈度可能会影响观众对某些陈展的美誉度,甚至影响观众对博物馆陈展体系的使命或任务的感知。如海外博物馆近年来对举办轰动性“特展”持审慎态度,原因就是意识到“特展”提高了公众对博物馆陈展的期望,导致既有陈展对公众吸引力下降。具体展陈之间差异的存在可能会模糊人们对博物馆陈展体系特色的感知和判断,甚至误读博物馆陈展体系的特色。为此,博物馆要让“特展”的特殊性投射到博物馆陈展体系上,将“特展”纳入陈展体系中,“特展”之特反映的是博物馆对展览题材的重视,并为之投入较多的心智和资源,让“特展”成为博物馆陈展能力和高质量的标志。博物馆要让观众认识到差异是博物馆陈展体系的特色,而不是具体陈展水准的高低评判。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陈展创新体现在研究成果、内容讲述、展示手段和视觉表达等方面,是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博物馆陈展的鲜活生命力。陈展传统是博物馆使命、定位和本色在陈展领域的持续和坚守,是博物馆陈展创新的支柱和平台,也是联结博物馆基本观众与博物馆的纽带。临时展览要创新出新,但应该在陈展体系的框架和语境中考虑,其效果应该是对陈展体系的提升。基本陈列要保持观众熟悉的内容、展品和展示风格,但也应在保持基本内容框架和展示风格的基础上,或整体上使用新材料和展示手段,或对局部进行适度提升。
博物馆陈展体系内容丰富,陈展类型风格多样,构建并维护符合博物馆类型定位和机构使命、回应公众需求、满足社会审美偏好的陈展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在规划博物馆陈展体系时,可以将其置于学科、收藏、时间、观众等四个维度的情境中考虑。
学科维度是指特定知识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科技史、艺术史、人类学等,学科是博物馆类型定位的基础支撑,是博物馆陈列内容表述的核心叙事。博物馆藏品可以用于多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为呈现藏品的丰富内涵,帮助观众了解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博物馆可以将藏品置于不同的学科知识框架中进行阐释。
收藏维度是博物馆藏品的学科门类、数量及保存状况等条件的综合体现。博物馆收藏是博物馆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藏品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直观表达,是博物馆知识传播和知识体验的媒介。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展示和阐释,支持公众学习知识,增进公众的学习能力。
时间维度是陈展展出持续的时间、陈展开幕的时间,以及观众参观陈展所需的时间。时间也是区别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的主要元素。时间安排要考虑特定时间博物馆陈展结构状态是否能够呈现博物馆陈展体系基本面貌。陈展时间安排要考虑特定观众群体的参访时机和参访节奏,如暑期展出的陈展类型,又如基于博物馆基本观众参观节奏而规划的展览。
观众维度是指博物馆观众的人口结构以及观众心理行为特点。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发现,博物馆基本观众每年至少参观博物馆三次以上,每次参访时会观看熟悉的展览和展品,也很有兴趣参观新展览。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是面对所有的观众,博物馆临时展览则有时会考虑设置目标观众,即博物馆希望吸引或进一步密切联结关系的特定社群,如博物馆希望陈展能吸引特定社会阶层或族群人群来参观。博物馆陈展规划还应注意观众的知识程度、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基于观众能力设计不同层级的内容表达和视觉传播的陈展,如适应入门、兴趣、爱好、专业等不同群体特质。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博物馆业务体系中的子系统,应服务于实现博物馆业务体系总目标,遵循博物馆业务体系规则,承担博物馆社会责任。陈展体系构建应遵循践行博物馆使命、立足博物馆定位、有利博物馆发展、支持观众学习等原则。博物馆使命是博物馆对社会责任、机构价值观和基本任务的明确阐述,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社会意义的体现;博物馆定位是博物馆对学科知识范畴、博物馆类型和博物馆行业位置的确定。定位明确有利于博物馆特色的彰显,有利于博物馆资源的合理安排,也有利于博物馆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陈展是博物馆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是观众在博物馆中体验知识的重要条件。不同类型、题材的陈展,不仅要传播不同的知识内容,也要帮助观众从不同的维度、视角认知事物,探究知识建构方法。博物馆陈展作为学习性、欣赏性休闲活动,要让休闲者真正参与到学习、欣赏过程中,并从中感受到愉悦和价值。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每个博物馆根据本馆具体条件进行规划的,是本馆策划和选择展览的依据,是可操作、可执行的。陈展体系具有稳定性,又要根据博物馆发展条件变化进行调整。博物馆管理者要定期对博物馆陈展体系评估,使陈展体系成为博物馆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