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公园”——关于房山金陵保护利用的思考和愿景

字号:T|T
2022-04-18 17:01 来源:文物之声
我国自2005年开始,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随后制定多个大遗址保护的五年专项规划,已有150处大遗址纳入项目库,评定公布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引领和促进相关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的遴选和确定,重点考虑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发展主线的重要古遗址古墓葬,同时明确提出中央主导、央地互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另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即将“综合评估全市重要遗址价值,整体谋划全市考古遗址公园点位布局。重点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修订周口店、圆明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推进金中都、上宅遗址公园建设。”
 
在学习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金陵与金中都的密切关联,以及金陵自身的历史价值、特点价值、保存现状、区位条件、景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遂动念建议在“推进金中都”建设之时,能够把房山金陵一起纳入这一保护发展序列考虑。藉此推动金陵保护、管理、利用和研究等进程,同时以此为契机,推进区内乡村和临近厂区环境的更新,促进文化教育、休闲游憩、生态环境等综合社会服务品质的提升。
 
图片
金陵主陵区 王宇新/摄
                  
房山金陵的建造历史和多舛命运
房山金陵,是指以北京西南房山九龙山南为中心的金代陵寝分布区,主陵区位于今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龙门口,其建造与金都南迁的历史相伴发生。贞元元年(1153),金海陵王迁都燕京,营建金中都。自此开始,北京开启了作为“国都”的历史。人们常说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的。继迁都之后,海陵王派人在金中都周边找寻风水宝地,两年之后贞元三年(1155),依托位于金中都西南40公里左右的大房山营造山陵,十月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迁太祖、太宗陵寝于此。一直到金宣宗完颜珣迁都汴京,北京作为金中都有60余年的时间,金陵营造也几乎贯穿了这段历史,从而形成了以九龙山南为中心、大房山东麓和南侧等峪口都有分布的规模巨大的陵寝区。金陵由此成为北京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
 
金宣宗迁都汴京后,金陵几经波折,命运多舛。总体来看,三个时期对金陵的保存及其环境影响巨大。
 
其一,金陵在明末惨遭摧毁,地面建筑几无幸存。金朝后裔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不断强大起来。明天启皇帝听信金陵“王气太重”会威胁明朝统治的堪舆家之言,在天启二年(1622)、三年(1623)“拆毁山陵,劚断地脉”,并“建关帝庙于其地上,以为厌胜之术”。从此金陵地面建筑几乎全部被摧毁,墓道和地宫也被掘开,并填充巨石。
 

其二,清朝入关迁都北京后,多次修葺金陵。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在睿陵、兴陵遗址之上修建了大宝顶和小宝顶,另建碑亭等建筑,多次祭祀,设陵户看守。

 
其三,民国和“文革”时期,金陵地面建筑和遗存又陆续遭到了破坏。民国时期,时局动荡,碑亭坍塌,文物被盗。“文革”期间,由于平整土地以及燕山石化炼油厂的建设,对金陵以及附属建筑和微地貌破坏较多。御制石碑被炸毁,一些构件流散。
 
自此之后,金陵地上建筑和遗存越来越少,几乎完全“遗址化”。好在遗址的主体格局还基本完好,中轴线上还保存着部分台阶、封土、个别陵穴,周边的陵墙、排水沟幸存,总体来说还能有遗址可见,遗迹可观,遗物可寻。
 

图片

百年前的金陵全景和遗存(日常盘大定、关野贞著,《中国文化史迹(卷十二)》)

                  
金陵的建造特点和价值分析
其一,从宏观上来讲,金陵的迁葬和营造,是与金中都的建造相伴而生的,是金朝迁都北京和进一步开疆拓土强化统治的产物和见证。
 
金朝都城的南迁,有多种说法,从当时的迁都之辩来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无疑就是对于北京重要地理区位的考虑。“上京僻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而“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不若徙燕,以应天地中会”。海陵王迁都诏说,“顾此析津之分,实惟舆地之中,参稽师言,肇建都邑。……燕京可为中都”。“金中都”由此诞生,使得北京的政治地位一举成为王朝之都,同时开启了大规模的营建。
 
海陵王“迁都”同时,萌生了“迁陵”之举。文献记载,“金人旧无陵墓,自太宗以上,但葬于护国林,极草创”。都城迁燕之后,遂“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以奉安太祖旻、太宗晟、父德宗宗干,其余各随昭穆序焉”,此后除特殊情况,金皇陵均在此地建造,陵寝之制也不断完善。
 
迁都与迁陵相伴而生,成为据京强化其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金朝意欲“一统天下”并“居中”确立其“正统”地位的重要举措。
 
其二,从金陵本身来讲,金陵的选址、营建、布局、规模以及出土文物,都是皇陵建造观念、技艺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多次考古调查与重点遗址的勘探可知,房山金陵,规模巨大、工程浩大,包括帝陵区、坤厚陵、诸王兆域、十帝陵等陵区以及磐宁宫、山神庙等相关建筑,四周有封堠标识范围,并设护陵邑奉先县,分布在六十平方公里之内的大地上。
 
首先,选址非常讲究,整体环境符合传统堪舆学,是研究金丧葬陵寝观念和制度的重要体现。《大金国志》有记载,“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围,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金陵巧妙利用九龙山以及周遭的山形水势,以此为中心,包括中部高地、山前浅水溢出带、陵区前方的石壁山,通过整体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人工建设,营造了传统观念中理想的风水模式。
 
其次,金陵主陵区依山就势,布局规整有序。主陵区位于九龙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平面呈倒三角形。陵区三面环山形同陵墙,仅南面有低缓狭窄入口。具体空间构造上,以南端石桥为神道起点,神道顺山势蜿蜒北折纵贯陵区,主要建筑以神道为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第一级台地中部有一段汉白玉踏道,有东西对称的碑亭;北端台地中央为陵区核心建筑太祖陵,凿山为穴,地宫形制为石圹竖穴,内葬石椁4具,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竖穴岩坑,西侧出土“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碑”一通。太祖陵地宫西南70米处为世宗兴陵,之间的台地为陵寝区,周围有陵墙围护。主陵区东北和西南有排水沟。
 
第三,陵区范围极大,主陵区外围也有诸多重要发现。主陵区之外,以凤凰山陵区断头峪的发现最为重要,出土文物较多,发掘者认为该墓即是坤厚陵。康乐峪、“坟山”出土的石椁墓以及石门峪的相关发现,可能是金陵诸王兆域。
 
第四,金陵出土文物具有重要艺术价值。金陵中有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出土的汉白玉栏板、望柱、鸱吻、坐龙等石刻,以及行龙、团凤、祥云、卷草等纹饰,雕刻精美,都是研究金代石雕艺术和金陵的重要载体。
 
其三,从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讲,金陵既保持了女真族的特色,也深受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金代贵族,迁都之前,自小主动学习“汉风”,迁都之后,更是“知中国威仪之尊,护从悉具。”陵寝建造也一样,基本仿照中原帝王陵寝的模式建造。
 
金陵营造既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也有对中原陵寝的效仿。陵区有主陵区和诸王兆域,不设功臣陪葬区,是女真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部落习俗孑遗;以竖穴石圹做地宫、石椁做葬具,太祖陵石椁以东向为尊等,金陵出土的海东青图案的玉饰件、小铜人等都具有鲜明的女真民族特色。以山为陵、世宗兴陵台阶式斜坡墓道、浇铸铁水封护墓门等做法,则属汉族文化的特征。
 
金陵还对明清陵寝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我国陵寝制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比如设置风水桥作为陵园入口标志,地宫改置在陵园的后端,陵前树立皇陵碑等。以上特征,不管是金陵对原有文化特征的保持,还是融入中原文化后在陵寝建造层面的一些发展,都是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建议纳入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考虑
其一,有利于做好对金陵的保护、利用、管理、考古、研究等基础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组织地开展过几次金陵考古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学术成果,基本清楚了分布范围、格局和主要构成,但是至今依然还存在诸多认识不清甚至无法确认的地方。国家对金陵的管理,历经区保(1986年)、市保(1995年)和国保(2006年),但相关保护管理等具体措施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升。如此,便期待良机,希望继续开展适当的考古和综合研究,进一步明晰和深化对金陵及其相关历史的认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以提高保护、利用、管理、研究等基础工作,为综合利用和价值阐释解说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可统筹兼顾遗址所在地文物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综合协调相关利益诉求,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金陵所在区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非常好,所谓“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明代张才《金陵佳致》诗云,“步出云山第几层,高风马鬃两朝陵。苍松挺秀年□古,瑶草生香地有灵。鸟下绿□山月白,龙归碧洞□云腥。苕荛宫□今何在,惟有苔痕雨后青”,表达了作者对秀美风景的礼赞以及思古之幽情。
 
目前区内除了金陵遗址之外,还有在守陵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村落,以及燕山石化炼油厂的部分厂区。为了积极推进和整体协调好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的关系,兼顾多方利益诉求,需要在更高层面上统筹,充分利用周围的山形地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依托所在区域的土地和空间,整合人文和自然资源,改善生态、人居、文旅环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其三,以高质量的文旅活动策划和环境解说为引领,充分利用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旅、休闲、游憩、生态等空间体验环境,发挥综合的社会服务功能。
 
金陵遗址不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与中心城区临近,环境优美,极具区位优势。在做好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展示利用、解说引导、教育休闲、创意产业、环境培育、交通组织等配套工作,以文旅发展为主,兼顾生态保育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多种需要,发挥其综合价值,满足大众多元需求,有望能够成为京郊“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典范,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文化的“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兼具丰厚人文底蕴和优美自然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