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后寨墓地区位示意图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约2公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邑汉墓群的一部分。墓地东临恢河,西靠管涔山,北距秦汉马邑城址约9公里,南距阳方口约18公里,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图一)。2019年—2020年,为配合朔州市新建殡仪馆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
其中有3座唐代墓葬,分别为M189、M202和M204,位于发掘区中西部(图二)。鉴于朔州地区唐墓资料较为匮乏,现将这3座唐墓简报整理如下。
图二 唐墓分布图
M189
(一)
墓葬形制
位于发掘区西部,打破M180,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94°。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大,四壁较规整,平底,墓口长1.82、宽0.78米,深约0.6米。单人葬,仰身曲肢,头向南,性别不详。木质棺具,已朽,棺长1.44、宽0.6、残高0.1米,棺底板由4块长1.44、宽0.14—0.16、厚0.06米的木板南北向铺设而成(图三)。
图三 M189平剖面图
1.瓷碗 2.漆器 3.陶罐 4.瓷钵 5.陶纺轮
6.陶纺轮 7.石纺轮 8.铁器一组 9.铜钱 10.陶盂
(二)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10件,有陶器、瓷器、漆器、铁器、石器及钱币。
图四 M189随葬器物
1.瓷碗(M189:1) 2.铜钱(M189:9)
3、5.陶纺轮(M189:5、6) 4.石纺轮(M189:7)
6.铁器一组(M189:8) 7.陶罐(M189:3)
8.陶盂(M189:10) 9.瓷钵(M189:4)
陶罐 1件。M189:3,泥质灰陶,小口,方唇外翻,束颈,溜肩,鼓腹,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肩部饰两圈弦纹。口径7.2、腹径12.6、底径6.8、高15.6厘米(图四:7)。
陶盂 1件。M189:10,泥质灰陶,敛口,方唇外撇,弧腹,上腹部施暗弦纹,下部斜收至平底,平底微凹。口径28.2、底径17.2、高10厘米(图四:8)。
陶纺轮 2件。M189:5,泥质灰陶,用陶片磨制而成,正面施一周凹弦纹,形制规整,中间用对钻的方法钻有一孔,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外径4.9、内径1.3—1.5、厚1.7厘米(图四:3)。M189:6,泥质灰陶,用陶片磨制而成,一面施有编织纹,形制规整,中间用对钻的方法钻有一孔,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外径5.7、内径1.15—1.3、厚1.9厘米(图四:5)。
瓷碗 1件。M189:1,白胎白釉,内壁和口沿施釉,敞口,圆唇,斜直腹,饼足,底缘外削、微内凹。口径12、底径6.2、高4.3厘米(图四:1)。
瓷钵 1件。M189:4,白釉,敛口,圆唇,斜沿,鼓腹,饼足内凹,微削足,肩有削痕,化妆土施至腹中部,器物内部全覆釉,施釉不匀。口径9.6、腹径13.2、底径6.8、高7.6厘米(图四:9)。
漆器 1件。M189:2。残损严重,未提取。
铁器 1组。M189:8,铁制,共4件,平面呈圆形,背面呈正方形,背部有穿孔。长3.8、宽3.7、厚1.8厘米(图四:6)。其余3件残损严重。
铜钱 1件。M189:9,开元通宝,圆形方孔,面文隶书“开元通宝”,旋读,表面有浅绿色铜锈、土斑,无锈处呈现氧化灰色,钱背穿上以月纹作记。属盛唐、中唐时期铜钱。直径2.4、穿径0.7、厚0.1厘米(图四:2)。
石纺轮 1件。M189:7,石质纺轮,一面施有一周凹弦纹,弦纹外一周高于弦纹内,且向外撇,用石片磨制而成,形制规整,中间用对钻的方法钻有一孔,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外径6.3、内径1.2、厚1.5厘米(图四:4)。
M202
(一)
墓葬形制
M202位于墓区中部偏南,东距M204仅1.6米,打破早期墓葬M217西壁。该墓为竖井土洞墓,平面呈刀型,南北向,方向170°,由墓道、封门、洞室组成,墓道位于洞室南端。
墓道为斜坡式,有两级台阶,平面为长方形。墓道上口长280、宽86—100、距现地表深120厘米。墓道坡长290、坡底距现地表深420厘米。
封门已坍塌,共垒砌7层,残存高度70厘米。封门由长30、宽9、厚6厘米的土坯砖东西向错缝平铺封堵。
洞室平面略呈三角形,东壁较直,西壁呈弧形,弧形顶,四壁不规整,墓底平坦。墓口高68、宽100、距现地表深352厘米,墓底长180、距现地表深420—430厘米。
葬具为木棺,已朽,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东北—西南向放置于墓室中部。棺底板由2块长194、宽13—30、厚4厘米的木板东北—西南向铺设而成,棺长194、宽26—60、残高30厘米。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南,面向东,性别为女(图五)。
图五 M202平剖面图
1.骨梳 2、4.银镯 3.铜钱 5.铜钱 6.陶罐 7.石器 8.铁钉 9.银钗
(二)
出土器物
M202出土器物共9件,分别为塔式罐、骨梳、银镯、银钗、铜钱、石器、铁钉。
图六 M202随葬器物
1、2.骨梳(M202:1—1、1—2)
3.石器(M202:7) 4.塔式罐(M202:6)
5、6.银镯(M202:2、4)
7、8.铁钉(M202:8—1、8—2)
9、10.铜钱(M202:3、5)
11、12.银钗(M202:9—1、9—2)
塔式罐 1件。M202:6,泥质灰陶,罐小口,圆唇,短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至平底,平底微凹,子母盖,塔式盖纽。口径13.8、腹径27.5、底径16、通高43.2厘米(图六:4)。
骨梳 2件,形制相同,骨制,残,梳背呈半圆形,有长短不一残齿数根。M202:1—1,残长7、残宽7.5厘米(图六:1)。M202:1—2,残长19.5、残宽11.5厘米(图六:2)。
银镯 1对2只。形制相同,银质,由扁银条弯曲呈椭圆形,未封口,两端向外卷曲,外部饰有几圈凸弦纹。M202:2,直径6、厚0.2厘米(图六:5)。M202:4,径6.4、厚0.2厘米(图六:6)。
银钗 1组2件。形制相同,银制,平面呈“U”形,双股等长,断面呈圆形。M202:9—1,通长32.6、厚0.4厘米(图六:12)。M202:9—2,通长26.2、厚0.2厘米(图六:11)。
铜钱 3枚。M202:3,开元通宝,圆形方孔,直径2.4、穿宽0.7、厚0.1厘米,钱文隶书“开元通宝”,表面生有浅绿色铜锈,背素面(图六:9)。M202:5—1,残,无法辨认。标本M202:5—2,开元通宝,圆形方孔,直径2.4、穿径0.6、厚0.2厘米,钱文隶书“开元通宝”,表面生有浅绿色铜锈,背素面(图六:10)。
石器 1件。M202:7。镇墓石,质地为砂石,红白相间,平面略呈三角形,最长处30.5、最宽处14.7、厚3.6—6.1厘米(图六:3)。
铁钉 2枚。M202:8—1,铁质,丁字形,长6.2、宽1.5厘米(图六:7)。M202:8—2,上端残,残长9.1、宽1.1厘米(图六:8)。
M204
(一)
墓葬形制
M204位于墓区中部,西距M202仅1.6米,墓室打破M203。该墓为竖井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南北向,方向167°,由墓道、封门、洞室组成,墓道位于洞室南端。
墓道为斜坡式,有一级台阶,平面为长方形。墓道上口长240、宽90、距地表深80厘米,墓底长240、宽90、最深处290厘米。
封门已坍塌,残存高度30厘米。封门由大小不等的土坯砖砌垒而成,残存11块。
洞室平面略呈长方形,洞室呈东北—西南向,北部和东部平面略呈弧形,弧顶,四壁不规整,墓底平坦。墓室长264、宽192厘米,墓口高80、宽90、距现地表深210厘米,墓底长220、宽190、距现地表深290厘米。
葬具为木棺,已朽,平面略呈长方形,西宽东窄,呈东北—西南向放置在墓室偏北。棺底板由4块长198、宽16—18、厚4厘米的木板东西向铺设而成,棺长198、宽56—68、残高12厘米。M204为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头西南足东北,面像西,性别为男。有殉牲2只(图七)。
图七 M204平剖面图
1.塔式罐 2.铜带具 3.铜钱 4.铁棺钉
(二)
出土器物
M204出土器物共4件,为塔式罐、铜腰带、铜钱、铁棺钉。
图八 M204随葬器物
1.塔式罐(M204:1)
2—4.铜带具(M204:2—3、2—1、2—2)
5.铁棺钉(M204:4)
塔式罐 1件。M204:1,泥质灰陶,圆唇,口微敛,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葫芦形纽盖,上腹部施数道暗弦纹。口径18.2、腹径30.5、底径16.9、通高60厘米(图八:1)。
铜腰带 1套。M204:2,铜质,由带銙、铊尾、带环组成,共13件,未发现带扣。带銙两种,共11件,均为方銙。M204:2—1,同类10件,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孔,背后有穿,长3.1、宽3.5厘米(图八:3)。M204:2—2,平面呈方形,面有不规则排列八孔,背后有穿,长3.2、宽3.5(图八:4)。铊尾,M204:2—3,平面呈长方形,一端为弧形,平面三角有孔,背后有穿,长3.9、宽2.8厘米(图八:2)。带环为圆形,体形较小,直径0.8厘米。
铜钱 1枚。M204:3,残,无法辨识。
棺钉 1枚。M204:5,铁质,丁字形,共26件。长6.8—7.2、钉帽径1—1.5、厚0.5厘米(图八:5)。
结 语
关于3座墓葬的年代。从随葬器物看,M189出土的瓷碗、瓷钵,足为中唐流行的饼足,与浑源县界庄唐代瓷窑的瓷碗(T1①:7)、瓷钵(T1②:12)相似。另外结合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元”字首横加长,次横有左挑;“通”字走之旁部由盛唐时期似连非连的折顿状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变扁平,开口较小,整个字变瘦长,这些特征不早于中唐。推测M189的年代应为中晚唐。
M202、M204中均有塔式罐,其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塔式罐“不见于隋及其以前的墓葬,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它是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明杂交的产物,其功用不外乎帮助亡人在冥界的饮食及来世的超生”。M202塔式罐由罐和盖组成,无底座,从其形制来看,与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出土的M1:13及巩义北窑湾M4:1、2、5组合而成的塔式罐造型相似,器盖与巩义北窑湾标本M14:2相似,这三件器物的年代均归为唐代中期及晚期。
M204随葬塔式罐由盖、罐与底座组成,出土时放置方式为盖、座、罐身,但从其器型上看,器盖无法放置到罐口上,应不为一套。唐代有专门出售丧葬用品的店铺——“凶肆”,据《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载:长安城内东西肆凶器丧葬用器铺在朱雀大街互较凶器优劣,围观者竟达数万人。由此来看,在当时凶器的买卖应是一件常事,所以M204所出的塔式罐可能是从市场上购买明器时随意组装而成的。结合其束腰明显的葫芦形塔纽盖可以推断其年代在盛唐之后。其器盖与大同南关M4:1形制相近,且M204中出土的铜带具与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M4:7形制、结构相同,两座墓葬的年代均界定为唐代中期及晚期。因此推断M204的年代应为唐代中晚期。
关于墓主的身份等级。从墓葬形制看,3座唐墓均为小型墓葬。M189为土坑竖穴墓,从其规模上看,墓主身份应为平民。M202与M204均为刀形土洞墓,带竖井斜坡式墓道,用土坯砖封门。大体以8世纪中叶为界限,唐前期,丧葬礼仪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品官的庶人墓葬多为单室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唐后期不论人物身份贵贱都广泛使用竖井墓道式的长方形土洞墓。结合墓葬年代及其所处地理环境、随葬品多寡等因素,推断M202与M204的墓主身份也应为普通庶人。同时,两座墓葬的形制及方向相同,葬式一致,性别分别为一女一男,推测其可能为夫妻关系。
朔州历史悠久,北齐置朔州,隋废置代郡,寻曰马邑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为朔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曰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后寨墓地本次发掘清理的3座唐墓,是朔州地区唐墓的一次重要发现,为研究唐代朔州地区丧葬习俗和考古断代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