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字号:T|T
2022-03-18 19:09 来源:湖南考古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是一处以肖家屋脊文化堆积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代早期遗址,在“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对该遗址开展主动性田野考古工作。2020年度,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心由聚落环壕之外的墓地转向环壕之内的居址区,年度发掘在遗址中南部区域揭示出一座高规格的夯土墙体带廊道多间建筑(F13)。2021年度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心依然在遗址南部的高等级居址区,年度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图片

图一  孙家岗遗址地貌、环壕与发掘位置图

图片

图二  孙家岗遗址2021年度探方探沟分布

一是对F13周围的勘探性发掘,确认了F13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并揭示出F13所在的遗址中南部区域为孙家岗聚落长期稳定居住区的功能区划。2021年度的发掘在F13东部、西部和南部先后布设2×5平方米探沟5条进行发掘,发现各探沟普遍以较纯净的垫筑土堆积为主,少见人工遗物丰富的生活废弃堆积,并在各探沟不同层位见到多组柱洞遗迹。但5条探沟皆未再发现与F13相类似夯土基沟遗迹。

图片

图三  探沟TS15W03堆积情况(F13之西)

二是对遗址所在岗地南缘人工堆筑台基的解剖与确认。早在2015年对遗址开展系统钻探工作时便发现,在遗址所在地岗地南缘和东缘存在5处规模较大的人工堆筑台基,2021年度主发掘区南部的发掘对台地南缘其中一处台基进行了南北向的解剖。发现该台基以红褐色纯净粘土堆筑而成,现存厚度20-35厘米。台基之下是一种含均匀而细密结核粒的黄褐色纯净堆积,其中未见人工遗物,推测可能是一种经风化的原生土堆积。台基表面见有至少可分为2组柱洞遗迹,及2条略呈东西向的沟状遗迹。值得注意的是沟内填土较为纯净,似人为有意填平,其中一条沟底还见有密集分布的柱洞遗迹,判断这2条沟都与建筑遗迹相关。另外根据解剖情况可知,该台基在晚期还曾有过向其南部岗地边坡进行扩张的过程。

图片

图四  2021年度发掘揭露出的台基局部及其上遗迹

三是在2021年度主发掘区北部,也即前述人工堆筑台基之北新揭示出两组规模较大的立柱式多间建筑遗迹。两组建筑遗迹分别编号F31和F36,皆位于前述台基北缘之外,该区域文化堆积丰富,堆积情况复杂。两者位置和方向基本一致,F31相对稍晚,开口于发掘区5层面上,而F36开口于发掘区7层面上。另外F31的柱洞直径普遍在25-40厘米左右,部分柱洞可辨析出其先挖出柱坑,再在其内立柱的迹象,F36柱洞的直径则普遍在12-20厘米左右。受发掘面积所限,两座建筑遗迹皆未能全部揭露。其中F31仅揭露出东端第一间房屋和向西第二间的局部,依柱洞分布情况看,其外围还有回廊结构存在。F36也仅揭露出东部局部,除一间主屋外,其东端隔着一条廊道,还有一间半圆形的附属建筑。

图片

图五  发掘区正射影平面上的F31

图片

图六  F31柱洞分布线图

图片

图七  发掘区正射影平面上的F36

图片

图八  F36柱洞分布线图

四是揭示出一种新的居址形式,即浅地穴窝棚式建筑遗迹。2021年度主发掘区北部,F36所开口的7层堆积之下,发现4座平面形状不规整,但分布面积较大的坑状遗迹,经发掘,发现这些坑状遗迹皆较浅,坑壁倾斜而不规整,坑内堆积较为致密坚硬,重要的是在坑周边及坑底发现有大量立柱遗迹,初步判断其为一种浅地穴的窝棚式建筑遗迹,从而在孙家岗遗址发现一种新的居址形式。

图片

图九  浅地穴窝棚式建筑遗迹(H194)

五是采集到一批陶、石器及浮选植物遗存标本。与以往发掘所获遗物标本相比,本年度所采集遗物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批武器类的石器标本,有戈、矛和箭簇等,计有10余件。这些杀伤性武器的批量出现,是当时孙家岗遗址所处洞庭湖地区社会存在一定烈度社会冲突的见证。

图片

图十  石箭簇

图片

图十一  石箭簇

图片

图十二  石矛残件

图片

图十三  石矛残件

图片

图十四  石戈残件

孙家岗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这一系列收获,有力的促进了我们对孙家岗遗址的聚落结构与居住情况,以及整个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早期社会情况的认知。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