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丨山西朔州官地元代彩绘砖雕壁画墓考古资料公布,再现元代社会生活场景!

字号:T|T
2022-03-03 16:36 来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官地壁画墓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官地壁画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沙塄河乡官地村东南800米处,地处紫荆山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北麓,西北距朔州市区27公里,北距马邑墓群33公里,东南距神武墓群2公里(图一)。2019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朔州市朔城区相关文物部门对此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墓葬形制
 
此墓开口于耕扰土之下,向下打破红褐色沙质黏土。仿木构八边形单室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长约7米,方向180°(图二、三)。
图二  M1 平、剖面图
 
 
图三  M1全景(由南向北摄)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开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全长2.9、南端宽1.15、北端宽0.95米,深2.52~2.65米。墓道南部距开口0.54米处,设置三级台阶,每阶宽0.29~0.39、高差0.52~0.9米,阶面为坚硬的褐色踩踏面。墓道北部为平底。
墓门 已坍塌,东侧残高1.45、西侧残高1.12米,门洞宽0.65米。门前原用鹅卵石封堵,现仅在门前东侧残存少量石块堆积。墓门西侧留有宽0.37、高1.2、厚0.14米的矮墙,以填充墓门与墓道之间的缝隙。
 
墓室 由土圹和砖室组成。土圹近圆形,最大直径4.1米。砖室平面呈八边形,东西间宽3.03、南北进深约3米,穹隆顶,顶部上层已坍塌,残高2.4米。墓室底部用不规则片石铺地,多为长条形,大小不一,厚约0.05米。地面紧贴墓室北壁有一砖砌梯形棺床,东西两端紧贴墓室西北壁与东北壁,床宽0.6、高0.26米。棺床西部多已被破坏,从东部残存情况看,采用“三顺一丁”垒砌四层。墓壁由单层青灰色条砖叠砌而成,以白灰黏合,各壁面宽1.22米,至1.5米处向上内收成穹隆顶。壁面上部两层条砖略凸出壁面,间隔0.12米,是为阑额、普拍枋。每壁阑额中部均有一根柱头,支撑上方斗拱。斗拱为把头绞项造,齐心斗前端留有一长方体耍头,周边有切割痕迹。斗拱上承墓顶,以平砖逐层内收,现存15层条砖,以白灰黏合、勾缝。墓室内部已被扰乱,上层为晚期回填土,下层淤土厚0.65~0.7米,除墓壁周边淤土板结成块外,中间淤土被翻动。从发掘情况看,人骨共2具,不完整,其中一具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为火葬,另一具未见灼烧痕迹。
 
此墓用砖均为青灰色条砖,素面,砖面粗糙多孔,分两种规格。一种长30、宽15、厚5厘米,主要用于铺设棺床和书写墓志;另一种长30、宽16、厚5厘米,主要用于砌筑墓室。
 
壁画装饰
 
壁画均位于墓室内壁,分为主题壁画和仿木构建筑彩绘两类。其中,墓壁主题壁画及拱眼壁、阑额彩绘以黑、灰彩等直接于白灰之上绘制,白灰厚约0.4厘米,无地仗层;斗拱彩绘直接绘制于裸露的砖面之上。
 
 
 主题壁画 
 
共7幅。自西向东主题依次为奉茶图、山水屏风及备酒图。主题壁画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其中奉茶图、备酒图先于白灰上以墨线勾出轮廓,再着灰、黄、绿等颜色;山水屏风则是先施背景云彩,其后以墨线勾勒轮廓并填彩。
 
奉茶图 由西南壁奉茶人物和西壁茶具各1幅组成,每幅画面大小一致,宽1.22、高0.72米,画幅底部距地面0.24米处置一条平行于地面的黑线以示画面范围(图四)。
图四  墓室西南壁、西壁奉茶图
 
西南壁奉茶人物为四名男侍,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面向茶桌,向北而行。最前端侍者侧身,右手提壶置于身侧,左手拇指、无名指、小指弯曲,食指、中指指向前方;其后三人皆正面,中间两人手垫布巾,前者双手捧碗,后者双手捧玉壶春瓶,最后一人双手持骨朵,肃穆而立(图五)。
 
图五  墓室西南壁奉茶人物
 
西壁茶具为1组7件,置于方桌之上,其中高足碗2件、倒扣斗笠碗2件相套、茶筅1件、盏托1组、茶渣罐1件(图六)。
 
图六  墓室西壁茶具
 
备酒图 由东南壁备酒人物和东壁酒具各1幅组成,每幅画面大小一致,宽1.22、高0.72米,画幅底部距地面0.24米处置一条平行于地面的黑线以示画面范围(图七)。
 
图七  墓室东壁、东南壁备酒图
 
东南壁备酒人物为四名女侍,头梳双平髻,神情严肃,身着右祍窄袖长袍,面向酒桌,向北而行。最前端一人侧身,双手捧匜。其后三人皆正面,一人手垫布巾,捧碗,碗内置一勺;一人双手抱盆,盆内置一黑色兔头;最后一人双手持骨朵,肃穆而立(图八)。
 
图八  墓室东南壁备酒人物
 
东壁酒具1组8件,置于方桌之上,包括匜、碗、勺、海棠口托盘、玉壶春瓶各1件及经瓶3件,经瓶左右两件以布巾封裹,勺置于碗内,碗内盛酒(图九)。
 
图九  墓室东壁酒具
 
 
山水屏风 由西北壁、北壁、东北壁各1幅组成(图一〇)。北壁绘一幅两扇山水屏风,画幅均为方形,宽0.55~0.58、高0.48米,黑边围框,中间有柱相隔,底部两边各有一兽足。每幅屏风内均以灰彩为底,以示云气效果,图案仅有一组高山,立于云海之上,中间山脉高大挺拔,两旁小山紧邻其侧。西侧山峰偏向西方,东侧山峰向上耸立。西北壁、东北壁各绘一幅独扇山水屏风,画幅呈长方形,宽0.93、高0.48米,黑边围框,底部有两兽足。每幅屏风内以灰彩为底,各绘三座高山,中间山峰略高,两侧山峰略低,三者簇拥而立,耸于云气之上,倚向外侧。
 
图一〇  墓室西北壁、北壁、东北壁山水屏风
 
 
 
 仿木构建筑彩绘 
 
仿木构建筑彩绘较简洁。阑额以黑彩绘条带状卷草纹,两端以云纹相接。拱眼壁绘花卉图案,以黑彩勾边,内填灰彩。柱头、斗拱直接绘制于青砖之上,边缘描黑、白彩,内填灰彩。墓门两侧阑额与拱眼壁画面相连,其上东侧坍塌不见图案,西侧见有一只回首鹿(图一一、图一二)。
 
图一一  拱眼壁花卉
 
 
图一二  墓门西侧鹿衔莲花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已移位,均出土于墓室填土中,包括陶罐、陶瓮、铜钗、砖墓志各1件及铜钱21枚。
 
陶罐 1件(M1∶17)。仅存器底。泥质灰陶。下腹斜收,底微内凹。底径14、残高7厘米。
 
陶瓮 1件(M1∶18)。仅存上口部分。泥质灰陶。敛口,叠方唇。口径24、残高8厘米。
 
铜钗 1件(M1∶16)。双股,两钗脚向外弯曲,钗首饰一朵牡丹。长8.2厘米。
 
砖墓志 1件(M1∶1)。青灰色长方形条砖。一面朱书“祖耶耶张得林」娘娘王氏”2行10字。长30、宽15、厚5厘米(图一三)。
 
图一三  砖墓志(M1∶1)摹本(1/3)
 
铜钱 21枚。开元通宝,1枚(M1∶2)。钱文隶书,直读。直径2.4、穿宽0.6厘米。淳化元宝,1枚(M1∶3)。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3、穿宽0.6厘米。咸平元宝,2枚(M1∶4)。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4、穿宽0.6~0.7厘米。祥符元宝,2枚(M1∶5)。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5、穿宽0.6厘米。景祐元宝,1枚(M1∶6)。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5、穿宽0.7厘米。皇宋通宝,3枚(M1∶7)。钱文楷书,直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治平元宝,2枚(M1∶8、9)。其中一枚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另一枚钱文篆书,旋读。直径2.4、穿宽0.6厘米。熙宁元宝,2枚(M1∶10)。钱文楷书,旋读。直径2.3、穿宽0.7厘米。元丰通宝,1枚(M1∶11)。钱文行书,旋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元祐通宝,2枚(M1∶12)。钱文行书,旋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绍圣元宝,2枚(M1∶13)。钱文篆书,旋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元符通宝,1枚(M1∶14)。钱文篆书,旋读。直径2.4、穿宽0.7厘米。圣宋通宝,1枚(M1∶15)。钱文篆书,旋读。直径2.4、穿宽0.6厘米。
 
 
结 语
 
朔州地区地处雁门关西北,雄踞边塞,外连大漠,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北部少数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这一区域北魏至辽金时期墓葬屡见报道,但元代墓葬鲜有发现。
 
官地M1为仿木构八边形砖室壁画墓。此墓设柱头8根,各柱之上均置斗拱,为把头绞项造,这类简式斗拱的设置方式同晋中地区的元墓相类。棺床贴于西北壁、北壁、东北壁,这三壁壁面均以黑彩绘屏风,内填写意山水。这种壁面的布局及装饰技法亦与大同地区的元墓风格相似,尤其是写意山水的设置,与至元二年(1265年)冯道真墓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M1东壁所绘酒具中,瓷匜为敞口、弧腹、短流、平底,与赤峰沙子山元代壁画墓所绘瓷匜形制相近、风格相类。同时,匜、玉壶春瓶、经瓶、托盘等共置,也同元墓壁画内各式“备酒图”所绘器物组合一致。其中,匜与玉壶春瓶的组合与蒲城元代纪年壁画墓(1269年)极其相类。据此推测,官地M1年代应为元代。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