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双轮驱动 保护传承中华文明

字号:T|T
2022-02-07 10:07 来源:国家文物局

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化保护利用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保障。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家文物局大力推动文物科技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引入社会优质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着力夯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将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并列写入规划标题,壮大文物人才队伍也在规划中设有专章明确要求,相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的双轮驱动作用下,我国文物保护水平必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 支撑引领

 

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当前,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一是党和国家对于文物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支撑保障不断增强。2021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顶层设计,特别是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四个重点: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二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四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国家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旨在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开展跨行业跨学科联合攻关,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科技支撑能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科技创新能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科技保障能力。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中,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聚焦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估、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等4个重点方向,部署了30余个研究项目。33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政策“试验田”与“特区”,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三大创新”,在科研基地负责人带动能力、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学术委员会支撑能力、协同攻关能力、科研基地辐射能力、国际事务参与能力等“六大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全面提升。

 

二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填补行业空白。故宫博物院参与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镇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考古现场纺织品(丝、毛)文物免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年在三星堆考古中大显身手,找到已经“消失”的古丝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获得以“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彩绘类文物高光谱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为代表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钱学森城市奖等21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文化遗产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联合攻关,在文物的科学认知、保护与管理、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传统工艺技术科学化、保护集成装备,文明起源研究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解决了一些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

 

三是将一批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文物保护领域,提升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敦煌研究院在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干旱环境下古代壁画保护成套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支持下,研究人员进一步依靠科技手段,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的技术难点,系统研究了临时固型材料与脆弱遗迹提取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临时固型材料薄荷醇类物质性能的科学表征及应用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当前,我国文博机构正通过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踪,及时将生物技术、无损分析检测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引入文博行业,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研究基础较好且需求巨大的方向进行了重点培育,通过查找缺环、集中攻关,并将安全、适用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了技术的系统性和成熟度。

 

四是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不断加强,文物价值的传播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被中国科协评为2021年度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荣获“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年度科普作品”;三星堆科技考古入选“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年度科学传播事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荐制作的《汉字中的历史文物——阙》,被科技部、中科院评为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国家文物局推荐,青岛贝壳博物馆编著的《小贝壳大世界》被科技部评为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以智慧博物馆、文物素材再造、文物虚拟旅游等三个方面为重点方向,针对传承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全景漫游、体感互动、增强现实、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我国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展文物展示利用空间,有效延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新的文化时尚。国家文物局在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7家博物馆开展的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开展新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博物馆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提供了示范。实践证明,新技术应用为博物馆发展插上了翅膀,大大突破原有的时空局限,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组织管理、运营服务更加智能高效。

 

展望未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通过构建覆盖全行业全领域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考古、科技应用能够更普遍、更有成效,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科技支撑,为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力、赋能、赋彩。我们相信当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活化形式、方法不断丰富发展,历史文物便会绽放出时代风华,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出愈加显著的作用。

 

人才建设 夯实基础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只有充分释放人才这一“活力因子”,创新驱动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才有了源头活水。文物主管部门持续增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才队伍力量,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支撑保障。

 

一是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两年来,文博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有效创新、岗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更加科学、人事管理更加规范、培训机制更加健全。2021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对于规范文物修复师职业管理、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文物修复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文物经营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完善文物保护工程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开展文物保护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文物经营管理高端人才。

 

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国文博从业人员总数从十三五初期的10万余人增加到16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持续提高,一批文物保护、考古、博物馆领域的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先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许多文博单位积极探索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度规定,建立健全绩效奖励机制,进一步从制度上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如上海博物馆持续加快队伍建设的步伐,通过岗位培训和终身学习机制,支持年轻人逐步担负起工作重任,成为事业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结合编制体制调整,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岗位、薪酬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培养机制日益健全。2021年1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最新学位设置,分为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4个方向,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持续提升。设置文博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持续增加,全国新增2个考古博士、21个文博专硕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学习文博相关专业,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的考生钟芳蓉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石窟寺保护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等专业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文博类高职专业简介、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为了加强文物考古领军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持续开展。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2021年10月22至23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省曲阜市举行,来自19个省份的152名选手在古建筑木作、古建筑瓦作、古建筑彩画作、瓷器文物修复、书画文物修复、考古勘探6个项目中一争高下,有力增强了文物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完成运行评估3家基地被评为A级。2021年,国家文物局通过线上、线下形式累计培训各类专业人员5000余人次。

 

展望“十四五”,国家文物局将不断夯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文物领域相关学科建设;二是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构建多层次文物人才体系;三是壮大机构队伍,打造一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人才高地;四是激发人才活力,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唯有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与文物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方能真正突破制约文物工作的人才瓶颈。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