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 ——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发展综述

字号:T|T
2022-01-29 10:27 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这一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各地博物馆组织了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活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

2021年,是“十三五”全面总结之年。“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事业不仅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并基本完成既定的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定量指标,而且呈现出免费开放深入推进、文物保护能力日益增强、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等特点。此外,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开始重视博物馆发展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文物行政部门都首次推出了博物馆发展年度报告。

2021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陆续发布的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文化旅游、文物事业各专项规划中,都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浙江等地政府部门和国内多家博物馆则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博物馆发展专项规划。

2021年,同样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精彩纷呈的一年。博物馆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设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向公众开放,湖北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建成新馆舍,青海省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完成陈列改造,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布局和体系更加完善。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级政府和博物馆在优化布局、夯实基础、释放活力和传播展示方面,不断进行能力提升和创新实践,在博物馆事业的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展览与教育、社会服务、科研与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攻坚不断深入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改革创新、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制定系列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改革文件,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实践成果,改革正在向纵深迈进。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分5个部分21个方面提出到2025年及2035年我国博物馆改革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具体举措。改革文件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明确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纳入国家深化改革的整体战略,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这份文件出台后,各方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专题研究了新时代博物馆改革工作,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实施方案初稿,山东、甘肃等5省份已印发,文件中的相关要求和主要任务在多地的“十四五”规划中有明确体现。此外,还制定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等改革文件。

2021年度,中央有关部门印发了《中央对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文物统计管理办法(试行)》《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等文件和《美术馆光环境评价方法》《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试行)》等指南、标准;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文件,让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也让宏观管理和政策落实更具规范性、可行性。

同时,聚焦博物馆事业重点领域和存在问题,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2021年,国家文物局建成全国博物馆年报系统、完成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修订、研究制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管理办法及评级指标、部署建立博物馆领域常态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开展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调研,指导吉林、浙江、山东等省开展类博物馆培育计划试点。工信部等8部门在《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要打造“分行业分区域的工业博物馆体系”。北京、陕西、潮州等地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目前国内要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都”的城市已接近30座。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青海省博物馆联盟、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等,区域或者行业博物馆联盟已经成为博物馆资源共享和协同的新平台。

博物馆展览亮点纷呈

2021年,各地博物馆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统筹疫情防控和开放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推出一批精品展览,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各地策划推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等一批优秀展览项目,该展入选了“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十大科普作品”,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成为看展风向标。

上海、山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也先后公布了年度展览精品、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推介名单。通过优秀展览弘扬主旋律、正能量,以示范方式带动全国博物馆展览策划和设计水平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值得注意的是,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网上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国家层面的云展览平台建设研究也进展顺利,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成为新亮点。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打造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等,收获了广泛好评;中小型博物馆的展览创新也有不少亮点,如洛阳博物馆“上洛”展览的跨界展示和杭州博物馆“粮道山18号计划”的共享式策展为现代博物馆策展方式变革注入了新活力。

公共服务效能更加显著

突出公益属性、社会效益,不断拓展博物馆教育、展示、传播等核心功能,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媒体、设计等领域跨界融合,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让更多人民群众更加广泛、便捷地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2021年是深入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之年,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山东、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施意见;教育部发布《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探索博物馆教育资源化、课程化、菜单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模式。国内各级博物馆积极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对标中小学学程标准设计博物馆教育课程大纲和教学用书,甄选博物馆进校园示范校,落实流动展览和示范课程。国内博物馆尝试利用网络开展博物馆深度在线教育,如故宫博物院发布的“故宫青少年博物馆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故宫云课”、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研学丛书等,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在浙江嘉兴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全面展现了我国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起到了引导和鼓励讲解员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唱响红色主旋律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观众数量较疫情前有所下降,各地博物馆普遍采取了“限流”和“预约”等应对举措,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博物馆预约的参观率已超过95%。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我国博物馆坚持因抗疫需要闭馆期间服务不间断,不断创新服务手段。除了线下的“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活动和错峰延时开放等服务,博物馆也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主动走出去,举办了如福州市的“地铁里的博物馆”、上海与西班牙合作的“地铁遇见普拉多”等活动。此外,按照博物馆加强适老化服务和分众服务的要求,多地博物馆公布老年观众优待政策,故宫博物院、北京天文馆等则推出了未成年人免费措施。2021年度,共有19家博物馆入选全国青年文明号,14家文博单位入选文旅部志愿服务先进名单。

与此同时,博物馆与科技深入融合,博物馆服务不断优化、便捷。《唐宫夜宴》运用艺术+科技的方式,通过AR技术将歌舞放进博物馆场景,这些传播方式都广受公众关注和喜爱。短视频、音频方式也让博物馆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众多博物馆在抖音、B站开设官方账号,有超过30家博物馆入驻喜马拉雅。“跨界”和“出圈”成为博物馆服务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新推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中国国宝大会》等文博类节目热播,《中国国宝大会》第一季收官,电视观众过亿。“2022年文博之夜”跨年直播观众累计超过200万人次,南京博物院举办的“2022知识跨年大会”全网视频播放量3952.3万次,而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微博全网话题量超20亿,抖音平台观看量更是达到732亿次。

另外,博物馆积极推动更多文物“活”起来,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强调落实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和奖励政策、增强文创产品开发主体活力等。2021年度博物馆文创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2021年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成为热门IP。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依托自己的明星藏品推出特色雪糕,沈阳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的订制巧克力,广州博物馆和中国大酒店联合推出的“消失的名菜”及端午节时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月饼,都不失为博物馆跨界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和改变营销模式的有益尝试。

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坚持开门办馆理念,博物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交流合作,提升博物馆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科研方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设立开放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科研工作参与度,提高我国博物馆科研能力。在中国知网上以“博物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21年度共有相关论文4690篇、硕博论文56篇。举办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和首届中国博物馆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博物馆》杂志新辟“青年版块”,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参与博物馆建设,广泛积聚博物馆发展力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文物局与高校合作推出“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21所大学新增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授权点。教育部在年底公布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中把“博物馆”科目单列,相较于年初的将“博物馆学”作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的四个方向之一,博物馆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社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有助于打通文博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对外交流方面,国家文物局全年批准赴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13项出境展览。2021年度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也取得不俗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正式落户上海大学。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第19届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大会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全世界60余国的1000余名专家参与。中国学者的突出表现,贡献了藏品保护中国智慧和方案。ICOM-CC主席凯特·西蒙称,“此次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将载入史册”。此外,还指导举办“丝绸之路周”“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得到国际博物馆同行广泛关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