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珠在“远集坊”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做专题讲座

字号:T|T
2022-01-25 16:03 来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让文物活起来”
1月22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受邀在“远集坊”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做专题讲座。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主讲阎崇年,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单威,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等嘉宾出席活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主持活动。

 
正确把握“让文物活起来”的角度
 
文物活起来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系统梳理祖先留下的丰厚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定文化自信,科学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它在民族复兴中应发挥的伟大作用。
 
文物活起来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2020年河南博物院创作排演的“唐宫夜宴”舞蹈,所产生的的综合效益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正是通过这些服务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世界,既提高了国民素质,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就都是重要的内容,而这其中,文物的交流与合作更受欢迎和关注,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它是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金色名片。
 
市场的繁荣有序发展是文物真正活起来的必经之路。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社会文物保护利用,经过多年的调研和实践,近期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 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聚焦社会文物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为探索社会文物管理,促进市场有序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也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必经之路。
 
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国家政策引领,协同保障发力。围绕文物领域重大问题,连续设计出台系列重要文件,从政策上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近5年30多件部委协作成果,为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提高管理治理水平,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释放行业发展活力,提供了明确目标,给出了具体措施,为文物“活起来”营造了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行业活力。中办国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更多硬招实招和具体项目落实落地落细,将大大推动文物活起来目标的实现。2022年,经过较大幅度调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由常委会研究审议,一旦公布,将从法制的高度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融入现代生活,规范市场流通。博物馆、大遗址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5788家博物馆近90%免费开放,年参观人次突破12.6亿,文物古建进一步鼓励开放,各地涌现了一批活化利用优秀案例。随着石窟寺、考古遗址公园、“考古中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文物部门印发石窟寺、大遗址、黄河文物三大专项规划,以及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备案登记规范和社会文物流通试点的不断拓展,文物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边界还将不断外延。
 
聚合科技力量,鼓励社会参与。科技与文化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聚合提升关键要素,尤其数字化时代迅速改变了人们思想、行为和社会业态,元宇宙、全真互联等方兴未艾。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运用,是实现社会力量参广泛与文物事业发展的绝佳技术路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实践证明起到了更好促合双方资源,更好匹配双方需求的作用。国家颁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进中的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和文物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腾讯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源源不断投入的数字文物保护展示研发项目将引领未来方向和提供优秀实践经验。
 
创新公众传播,拓展交流合作。《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持续推出,热播荧屏,科普成效明显。三星堆考古直播解读,相关阅读量38亿人次,大大激发公众考古热情,文物事业传承广受期待,让人心生向往。马首铜像先在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与其他六尊兽首铜像聚首亮相,后在圆明园正觉寺“百年梦圆·马首回归”展览长久展出,160年漫长回归路让网友和观众唏嘘热议,今昔对比让人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盛景。
 
更好实现“文物真正活起来”几点思考
 
保障各方权益,鼓励更广参与。在尊重客观需求,提供相应政策,保障参与各方主体权益前提下,“文物活起来”是一呼百应,自然而然的结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公有私有、国有民藏,性质不同,地位平等;资源创意、事业企业,各有分工,合理分配。更广泛调动各方参与文物事业的积极性,激发事业产业两个活力。
 
充分激活资源,促进均衡发展。中国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但资源分布并不均衡,部分文物“沉睡”和部分场馆“缺物少展”的现象并存。通过建立更优化文物资源调配体系、租借标准、共建模式,对于具备条件的不同等级博物馆、公私策展机构和愿意投入文物事业的地区或企业提供更友好服务和准入机会,并结合数字文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文物资源,促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
 
融合未来科技,着眼长远发展。人类从无到有,社会形态从朴素到多元,历史证明,文化、科技始终是互为聚合提升的核心要素和基础动能。数字化乃至元宇宙、全真互联等技术在文物领域的运用,十分契合文物保护研究展示需求。文物领域的数字化服务聚合提升,更是世界性的课题和需求。国际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也要求我们文物行业借助数字科技,以更灵活的策略,可持续化的途径,推动文化遗产的多元共享。
 
满足民众需求,加大优质供给。“新消费”“国潮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关注品质内涵,和口碑,追求心理、精神层面满足,注重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背后的社交意义,消费从个人行为向社群传播。文创产品开发营销要避免同质化,而要向深度发掘内涵,注重质量,培育话题,形成社群持续热点。
 
深化国际合作,开展共同行动。文物保护传承是各国共同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关系民众福祉,富有前景的事业。2021年10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布《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启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大使计划”,并宣布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这同时也是《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内容之一。版权加文物加数字更是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合作意义。期待越来越多文博机构和各界重视版权,利用版权,对接国际,在基于文物和艺术品的版权衍生开发中取得更大成功。
 
当下,党中央提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提质升级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优质供给,动能十足。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期待与关注文物事业的各方面广泛协同合作,坚持服务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目标,聚焦行业和公众需求,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链接共享,联手创造文物活起来的“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
 

 
与会嘉宾合影
 
此次活动同期有63.2万人在腾讯、爱奇艺、快手、抖音、咪咕、搜狐、网易、火山等新媒体平台观看直播。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