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纪实(上)

字号:T|T
2021-12-23 17:17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021年12月18日—1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在京举办。本次会议共45场报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室主任、研究员丛德新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向论坛发来的书面致辞。无边疆不中国,日新月异的考古工作成果缤纷不断,耀眼纷呈,显示出边疆考古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对边疆考古工作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希望边疆考古人善用问题导向,不忘学科建设,在边疆考古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升华学科应用、方法与理论,这是边疆考古学越来越具有光明前景的根基。二是希望未来的边疆考古与内地更多交流、更多互动,共同促进、繁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同迈入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三是中国边疆考古论坛越来越成规模,影响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希望能够将大家的想法、研究和发现予以系统记录,建议出版《中国边疆考古论坛文集》。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室主任、研究员丛德新宣读书面致辞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经历百年辉煌的庆典之年,100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学也同样成果斐然。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不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也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坚在致辞说到,在构建中国边疆考古研究学术体系方面,一要充分认识边疆考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继续推动边疆考古研究,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二要拓展国际视野,树立国际眼光,立足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深入推动丝绸之路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三要加快推进边疆地区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发表,推出综合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四要整合全国各地以边疆考古为主的研究力量,推动边疆考古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五要充分发挥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的优势,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考古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图片

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坚致辞

 

会议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关于游牧起源早期形态及年代的思考

关于史前游牧文明起源研究,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证据表明,之前认为的那种常年远距离的、非固定地域的“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式几乎不存在,很可能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片面理解和认识的表面化,也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误解。游牧的实质就是转场放牧,即在固定的季节性牧场之间或短或长距离的移动,或在一个季节性草场内短期的、有计划的移动放牧。同时,游牧经济起源在各个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途径,并在相当多的地方表现出灵活的形态。

中国史前北方地区早期的动物饲养基本特点,是以定居农业为依托,饲养动物以家猪为主,这对于探讨游牧的发端难以发力,而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的转化过程和农牧的混合经济形式,则为探讨史前考古及生业形态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相关考古研究在探讨游牧经济形态起源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解峰:2016~2021 年古城村寺庙址考古发掘收获

2016年度发掘了古城村1号寺庙址。主要发掘了寺庙建筑所在区域,并对寺庙址附近的窑址、水井进行了清理。古城村1号寺庙址采集建筑构件中,包括渤海都城地区常见的“倒心形”莲纹瓦当,由此判断寺庙址沿用至渤海国中后期。古城村2号寺庙址有早、晚两期遗存,晚期遗存为布局较为完整的佛寺遗址。未发现山门、围墙或回廊遗迹。中轴线为东北—西南向,发现建筑台基3处,轴线西侧发现3处台基,1处窖穴;轴线东侧未发现遗迹。结合遗迹和遗物的综合情况,明确2号寺庙遗址的始建不晚于唐代渤海国时期。

图片

论坛现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2021年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收获

综合考古调查成果与文献记载,目前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 “阳晖谷”陵区、以党氏墓为代表的 “白杨山”陵区等三大陵区。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特点,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从田庄看播州杨氏土司经济形态

通过对播州田庄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大量田庄的存在,反映出农业是播州杨氏的主要经济支撑。土司墓葬与田庄的共存关系,体现出播州杨氏土司与土地的所有权关系,系领主制经济形态,反映出土司管理的制度特征。中轴线布局、规模较大的庄宅,与海龙囤新王宫遗址及墓祠遗址的布局相同,体现出杨氏华夏文化的认同和汉文化特征。播州杨氏有丰富的产业形态,体现出播州经济和资源的发展和繁荣,这也是杨氏赖以治播725年的经济基础。

图片

线上论坛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阮秋荣: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2019~2021)

2021年依据考古勘探结果,在高台遗存西北部布设10*10探方2个,清理出炭窑一座,与2018年居住区发现的2座炭窑形制一致,测年数据均在距今4500年前后。其内出土2件鹿角、1件人工铁制品,对冶金史研究及伊犁地区早期文化遗存的探寻具有重大意义。三年的考古发掘,明确高台遗存是一处大型方形覆斗状墓葬,主要由地上高冢和半地下墓室两部分构成。地上高冢为边长近120米的正方形,方向为北偏东3度,面积1.44万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围墙,外围铺有一周红土,边缘高约1-1.5米,中心高约5米。是目前为止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发现的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墓葬建筑遗存。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黑龙江省饶河小南山遗址 2021 年考古新发现

 2021 年考古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小南山一期遗存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一期遗存在遗址内的分布情况。在小南山遗址新发现和确认了少量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小南山遗址的内涵。此外,发现了大量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深化了对原来确定的小南山四期文化遗存的认识。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地,并且从层位上确定了叠层葬的慕葬形式。未来将继续查清小南山遗址的文物分布情况,特别是第三墓地、马雷舍沃文化的分布区域并加快对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发掘报告。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洪河遗址 2021 年发掘主要收获

本年度洪河遗址的发掘成果对昂昂溪文化的性质与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文化分期分段的依据。依靠几组较为明确的叠压打破关系,初步将4号遗址内发掘的13座房址(包括未清理的F105)分为早晚两段。废弃房址居住面上放置人骨的现象与同时期土坑竖穴墓的存在,为探讨昂昂溪文化丧葬观念提供了新材料。大量无头遗骸经鉴定,多为妇女与儿童,是否与部落冲突产生猎头习俗有关,亦或是主动削减无劳动能力的人口等,还有待于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此外,通过2014—2021年对4号遗址(环壕4)内的五分之四区域的发掘,基本厘清了环壕4内聚落结构,对探索聚落形态变化,社会生产模式,人口动态结构提供了新材料。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阳:金上京皇城东门址考古发掘

本年度发掘所揭示的金上京皇城东门址结构特征,是辽金都城考古的重要收获,其区别于已知的上京城外城(郭城)门址的一般特征。经过对比研究,此次发掘的东门址的结构和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南门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单门道的殿堂式城门,柱网和开间分布一致。同时与辽上京宫城东门的结构也有相似之处,应该是受到了辽代建筑技术的影响。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金代都城城门规制、皇城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增添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将进一步推动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古建筑、金属器、植物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正在进行中。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长明:哈尔滨市阿城区满井屯遗址考古发掘

满井屯遗址发掘是近年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上京遗址外围以南区域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配合性考古工作,从发现的房址、墓葬等遗迹和出土的泥质灰陶片及砖瓦残片等遗物推断,满井屯遗址应为一处包含建筑基址、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的辽金时期文化遗存,1-5号建筑基址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发现,其地表仅发现少量碎砖及布纹瓦残片,根据发现的大量柱础坑等遗迹分析,原来可能存在瓦顶。基址内未发现取暖设施的灶及其它生产、生活的遗物,上述建筑基址具有特殊功用的建筑遗迹,其功能可能不是用于居住,但是规格较大,并带有院落,应该有其特殊的功用,因为出土遗物较少,其功能尚不清晰。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洪洋:吉林省东团山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东团山遗址平地城始建年代不晚于西汉中期,且城内发现高等级的建筑迹象,城内外发现有高等级建筑构件,而这些遗存在夫余其他遗址是不见得,因此就目前的材料来看将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的性质推断为夫余国的早期王城是合理的。东团山山城的始建年代在高句丽时期,应为高句丽占领夫余故地后修建的军事设施。永安遗址早期遗存年代与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相当,结合发现的两处房址推断永安遗址在夫余时期为城外的一处聚落。很可能如武国勋推断的,东团山遗址平地城为夫余早期王城,城外至龙潭山一带为“郭城区”。魏晋以后,永安遗址开始出现高句丽文化因素、靺鞨渤海系统文化因素或许与夫余衰落甚至“西徙近燕“相关,特别是高句丽晚期,在遗址东北的龙潭山上修建了山城,或许与高句丽占领夫余故地有关。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志刚:吉林省霸王朝山城区域系统调查和发掘收获

霸王朝山城外围多个高句丽遗址点和墓群的发现,说明高句丽时期山城周边同时期的人类活动地点是广泛分布的,以往工作未能有所发现,一方面源于高句丽遗存较为单薄,一方面因为工作开展细致程度不够。山城周边发现的遗址点多遗存单薄、遗物稀少,与霸王朝山城城内密集分布、大量发现的高句丽时期居址和大量发现的遗物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山城与周边聚落的等级关系,体现了山城的区域核心地位。霸王朝山城外围区域发现的遗址大体呈以城址为核心的向心性分布,尤其以山城为中心5公里半径范围内,新发现的遗址点基本均位于这一范围之内,而在此区域外围,遗址点则明显变得稀少。这一现象,是否与区域行政区划和社会组织结构存在某种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图片

论坛现场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坤:吉林省图们市东兴遗址发现的靺鞨—渤海时期遗存

通过本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对东兴遗址的空间布局、年代分期和文化属性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包含团结文化和靺鞨—渤海时期文化遗存的聚落遗址。在以往渤海考古的研究方面,学界多关注渤海城址和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对渤海聚落遗址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聚落遗址更能反映渤海平民阶层的生产生活图景。这种聚落遗址在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都是难得的新材料。该遗址分布较密集的房屋和各类灰坑以及储蓄坑直接展示了该地区古代人群的生产生活的生动面貌。瓦当和三彩器残片的出土表明该遗址是一处渤海时期的中心聚落;扇贝等海产品的发现标示着聚落是一处区域性交通和物资文流节点,东兴遗址地处唐代渤海国的中心地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新全:辽宁桓仁王义沟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根据遗址层位关系和出土的遗物综合判定,该遗址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西汉早期,第二期为西汉中期,第三期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第一期文化以夹砂灰褐陶圆叠唇筒形罐为代表,该类器物见于抚顺莲花堡遗址和桓仁抽水洞遗址,王义沟遗址清理的两座房址(F23、F24)与抽水洞遗址清理的两座房址形制相近,出土器物基本相同,据此我们判定该遗址文化性质属于莲花堡类型。第二期文化以土著文化为主,出土少量典型的汉式泥质绳纹灰陶器,并伴出土著文化因素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的陶器,遗址出土的汉式陶器大量见于新宾永陵南遗址。土著文化因素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的陶器亦见于抚顺莲花堡遗址和桓仁抽水洞遗址。第三期文化以竖耳罐、陶甑等为代表器物,与五女山山城、小北旺墓地出土的竖耳罐相似,为高句丽早期文化遗存。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宇:辽宁朝阳木营遗址与墓地2021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木营遗址与墓地是一处规模较大,文化层较厚,文化内涵丰富,遗迹现象复杂,年代延续时间长的遗址,遗存年代上启青铜时代,下至辽金时期,遗存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战国墓地,汉代墓葬,前燕墓地,辽金时期居址,金代窑址。遗址中大面积分布辽金遗迹,为一处较大规模的辽金生活遗址。这一时期堆积比较深,辽金时期取土对下层的堆积破坏比较严重。遗址中发现的龙窑址为辽西地区首次发现。结合遗址东北部450米小东山窑址,可以说明朝阳地区这一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的烧造瓷器的窑厂。这改写了学术界此前认为朝阳这一时期瓷器多由辽阳江官屯窑址或赤峰缸瓦窑址输入瓷器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飞峰: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山城 2021 年考古发掘

根据目前调查和发掘结果,经上壤微结构分析和植硅体研究,驻地西侧发据地点初步确认是高句丽时期农田遗迹。这不但是首次在高句丽山城中发现农田遗存,而且也是第一次确认高句丽时期农田,对于探索高句丽时期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椅子山墓地第二区和第三区进行了发掘,初步了解了椅子山墓地的范围、布局和年代等。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格日乐图:内蒙古小塘山遗址的发掘收获

小塘山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单一、规模较大、遗迹现象复杂、沿用时间比较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遗址。经过美国贝塔实验室的碳14测年,该遗址年范围在距今3400—3100年之间,属于商代中晚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及相关问题研究

从二道井子遗址概况,房址、院落与聚落布局,墓葬分布与等级划分,聚落内部与外部社会关系,相关问题比较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的原因及影响等六大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在聚落内部与外部社会关系问题中刘国祥研究员表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密集,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家畜饲养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明显,社会内部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力,在对外关系中,战争因素非常突出。三足陶器取代延续数千年的平底筒形陶器,金属制品出现,出现了强调防御功能的大型石城址和建在山梁顶部的大型祭祀中心,彩绘陶兴起。以上这些变化都表明进入青铜时代。随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和进一步崛起,辽西地区进入高级文明社会,对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的原因及影响,结合植物、动物考古证据与生产工具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经济形态以粟作农业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作为重要的辅助性取食手段。农业经济发达成为承载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和发展的雄厚基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刘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古城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在对古城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发现一座大型长方形夯土台基,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台基上保留16道南北向沟槽,为面阔16间、进深2间的大型建筑,出土大量粟、黍颗粒和“萬石”印文陶盆等器物,推测为一座粮仓建筑。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掘的夯台粮仓类建筑,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一个空白,对研究汉代建筑技术、西汉王朝对北疆的经略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经济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冀源:2020~2021 年宗日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通过近两年对宗日遗址东一、二台地的发掘工作,现已基本厘清了该区域遗存的分布情况。东一台地一级阶地未发现文化遗存,二级阶地南缘为卡约时期、唐宋时期遗址。一、二级之间的坡地为因雨水冲刷塌陷形成的次生文化层,从出土物看,为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时期遗存。东一台地二级阶地腹地位宗日文化时期墓地。东二台地一级阶地未发现文化遗存,二级阶地西南缘发现临时居住面。中部被壕沟分为南北两部分,壕沟附近南北侧应属居址边缘地带,二级阶地腹地为宗日文化时期墓地。壕沟(2021QTZⅢG1属本年度较为重要的发现,对宗日遗址的聚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史前遗址的壕沟是在农业定居人群,在对土地资源保护需求与领土意识不断强化而下产生的。居址外围的壕沟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居址内的壕沟则具有一定的社区划分作用,是社会团体复杂化的表现。此次发现的壕沟应属居址外围的防卫设施。沟内堆积普遍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坡状,反映出在壕沟东北方应为宗日文化时期居住址,为进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骞:2021年同德唐已改宗教祭祀遗存发掘收获

通过对唐已改祭祀遗存周边的考古调查发现,周边台地的堆积并无如此纯净的黄黏土和较大的砾石存在,因此推断,营建祭祀遗址的黄土和石块是从其他地方专门运输至此地的。此外,发掘出土了少量铁器、铜器、人头骨、动物头骨等遗物,个别动物头骨上残留有墨绘文字和图像。根据遗存结构和出土遗物推断,该遗存的性质并非是墓葬,而是祭祀遗址,根据出土动物头骨上的墨书藏文经咒的风格来看,该遗迹的年代应该不早于公元11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古道西风——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发现与研究

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阐释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由来。其中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通过科学发掘,确认其为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王陵,是热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彩棺,还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遗物,特别是“外甥阿柴王之印”印章等,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小云:青海都兰 2018 血渭一号出土皮革的相关问题

介绍了青海都兰2018血渭一号出土皮革的状况,目前清理出600多片皮革,出土状况为泥土附着物、糟朽、开裂、霉变、变形、变色、褪色等病害。接下来介绍了考古现场拼对整理情况,其中皮靴根据靿的尺寸可分为长、中、短靴三种。可看出其他款式存在,未拼出整只皮靴。青海都兰 2018 血渭一号出土皮革单一,用途不单一,就皮靴的样式初步整理可确定五种。这也丰富了青海地区出土皮靴的形制、款式。皮革制品是与草原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研究青藏高原皮革传统工艺提供实物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青海乌兰泉沟墓地的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

在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砖砌券顶墓室结构,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券顶砖室墓结构应是受到唐代河西和内地影响产生的(尤其是甘肃天祝县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而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则是吐蕃文化的典型特征,这一混合风格与泉沟一号壁画墓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高度吻合,结合地理位置和墓葬出土物推测,两者之间应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血缘,等级,文化背景等)。另外,墓葬内发现古藏文印章,对于厘清二号大墓的墓主人身份乃至泉沟一号大墓的相关信息,及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地区的相关行政建置具有重要意义。泉沟墓地小型竖穴土土坑墓和偏洞室对于认识当时该地区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