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南距高淳市区约4公里。遗址原处在石臼湖南岸,本为一岛形台地,当地人俗称“小岗头”,最高海拔14米。现在遗址东南面大部仍临水,西北部为鱼塘。遗址平面大致呈椭圆形,南北宽约210米、东西长约330米,北部因早年防洪取土略遭破坏。经初步勘探,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薛城遗址是1997年8月薛城乡卫生院新建办公楼挖房基沟槽时发现的。文物部门获悉后,组织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在2010年又经历了第二次发掘。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博物馆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公园内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作为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地点。
2021年9月,联合考古队启动薛城遗址发掘工作,迄今仍在持续之中,布方发掘加扩方面积计160平方米。联合考古队按照象限法系统布5x5探方,布置A、B两处发掘区(图一),A区发掘100平方米,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蚬壳堆塑遗迹1处、红烧土遗迹1处;B区发掘50平方米,共发现明清墓葬7座。A、B两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
本次考古发现对于探讨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生业经济、墓葬习俗、社会复杂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尤其是最新发现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十分罕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文就2021年度的发掘情况与收获简要介绍。
图一 2021年薛城遗址发掘区示意图
01
聚落墓地
图二 M10
墓葬中的随葬品包括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陶器组合有鼎、釜、豆、罐、壶、盆、杯、纺轮、网坠等。早期墓葬以鼎、釜、豆、罐、壶为主要组合;晚期墓葬以鼎、豆、罐、壶、杯为主要组合。陶器质地以夹砂、泥质为主。陶色主要有红、褐、黑。出土两件完整彩陶器(图三)与白陶片。纹饰包括镂孔、弦纹、按捏纹、戳印纹等。
图三 彩陶瓶 M16
石器有石锛、石凿、石钺、石斧;玉器有玉环(图四)、玉坠、玉玦、玉芯等6件。
图四 玉环 M23
骨器5件,包括骨指环、鹿角靴形器、骨锥等。随葬品中动物遗存包括猪獠牙、猪下颌骨、狗骨、鱼骨、鳖甲、龟甲等。随葬品数量方面,各墓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一般5~6件居多。但也有个别墓葬,如M65随葬陶器10件,石器9件(图五),反映了墓主不一般的社会地位,同时显示了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图五 M65 陶器组合
02
“龙形”蚬壳堆塑遗迹
图六 蚬壳堆塑遗迹与M32
03
居住遗存
图七 B区④层刻划纹侧扁足
03
居住遗存
过去二十年中,考古学界主流课题“文明探源研究”在江浙地区主要聚焦于环太湖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且占据重要区位的宁镇地区,在文明起源浪潮中被遗忘太久了。
2021年薛城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宁镇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薛城遗址具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史前墓地,是姑溪河-石臼湖流域相当于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A区墓地的揭露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薛城遗址墓地分布范围,而且也初步搞清了墓地的堆积形成过程,同时根据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和各类随葬品,对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薛城遗址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工、贫富分化、生业经济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类型,墓葬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崧泽文化早期,距今5900~5600年。晚期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距今5600~5300年。B区的发掘,对薛城遗址聚落功能分区的研究有所促进,揭露了与A区墓地文化面貌相似、时代相同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