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10周年诞辰:走进博物馆,走进他的世界
字号:T|T
2021-12-17 10:36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2021年是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110周年诞辰,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科学报国理想的践行者。他始终关心民族的复兴,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他的贡献超越时间与空间,灿若星辰熠熠生辉,被人民铭记于心。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开馆十周年,让我们回顾十年的历程,走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世界。
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交通大学,在其125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近40万校友,1934届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钱学森,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一所经中央批准建设的科学家纪念馆,静静矗立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从2002年筹建到2011年开馆运营,再到2021年即将迎来的开馆10周年,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值得记载与留存的闪光时刻,其中蕴含的感动和故事同样是钱馆人应该珍视的精神财富。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和开放运营过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从领导到普通观众,每个人对钱学森同志深深的敬爱之情;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把一个科学家的展览做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开馆以来180多万走进馆内的各界观众,从青少年学生到退休工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市民,都表示不虚此行,受益良多;最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作为中国人和交大人的一份子,我们能够为中华民族守护这样一座精神丰碑,让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代代传承。
没有钱学森,就没有我们二炮
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最大的一件展品,就是原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一枚中近程导弹实体,当年中国的首次“两弹结合”试验用的这种类型的导弹,弹体直径1.65米,长21米。钱馆里高达20多米,直径约50米的导弹圆厅,就是为了展示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而做的设计,这也是钱学森在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成就之一。能否征集到“两弹结合”试验的导弹实物,则是这一设计理念得以落地的关键。2010年春天,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如火如荼,导弹圆厅的施工也已进行了大半,建筑框架基本完工。当我陪同校领导专程赴京拜访第二炮兵,希望就导弹征集一事得到部队支持,毕竟1966年的“两弹结合”试验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即使当时生产过同样类型的导弹,也已退出现役多年,现在能否征集到,部队态度如何,都不得而知。走进二炮部队大院,学校领导向部队说明钱馆筹建的背景及此次来京意图后,二炮的答复让上海交大一行人感动万分,喜出望外。二炮装备部的领导明确表态,二炮领导高度重视钱学森同志纪念馆的建设,可以说,没有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呕心沥血,就没有今天的第二炮兵部队。他们明确表示,部队一定全力以赴支持交大纪念馆的建设,而且要挑选具有最好外形的导弹实体,让展示效果达到最佳,并会安排专列将导弹运送到上海。
在二炮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后续的征集和运输工作顺利推进,到上海后的专线运输工作还得到了上海航天局的大力支持。由于当年的导弹发射条件简陋,其发射基座没有保留下来。为了更逼真地展示当年导弹的发射状态,我们在二炮部队的支持下,请厂家把当年基座的图纸找出来,按原样复原了一个发射基座,安装在钱学森图书馆圆厅里。同时,我们还按照原样复原了导弹的战斗部即装有原子弹的弹头部分,当然只是一个外壳,但制作工厂的工艺精湛,和弹体对接时严丝合缝,一次成功。最后,该枚导弹在现场的吊装也是一次到位,成为上海首个竖直展示的中近程导弹实体。在弹体下方,我们用醒目的大字写上“第二炮兵捐赠”字样,以示感谢。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后,我们每次给来宾和观众讲解说,提起当年钱学森作为技术负责人指挥“两弹结合”试验时,用的就是该型号的导弹。许多人都会好奇地问一句:"这枚导弹是实体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大家都会发出阵阵赞叹。
雕塑要刻画出钱老坚毅的眼神
作为一座人物纪念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展示是重中之重。在设计钱学森图书馆的展览内容时,钱学森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就希望能在馆内设立一座钱学森雕塑,以便参观者更好缅怀。钱馆建设指挥部在讨论钱学森雕塑时,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年龄阶段的选择、全身还是头像、摆放的位置和大小、材料的选择等等。特别是雕塑家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钱学森是为世人熟悉的著名科学家,除了形似外,更重要的是神似,要体现出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气势,这就对雕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学校和钱学森家属、身边工作人员等多次讨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张德蒂教授成为了理想人选。
张德蒂是中央美院首届雕塑系毕业生,曾赴前苏联学习雕塑,她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别具女性的细腻之处。更难得的是,她早前曾经受邀为钱学森的中学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做过一个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全身铜像,颇得家属的认可。当时主要担心她是否愿意再次出山为钱学森做雕塑,毕竟这时的她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而雕塑是个体力活。让我们感动的是,张德蒂听到是为钱学森做雕塑,虽然有些担心自己的身体,但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她说能为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创作,自己义不容辞。接下这个任务后,张德蒂很快就从北京到上海进行现场勘察,以便为雕塑的位置、大小等做决策。同时,根据钱学森家属和钱学森秘书的建议,在建设指挥部两位顾问俞乐滨、吴望文的指导下,雕塑的其他几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我们选择了钱学森70岁左右的形象,这一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其人物形态最符合公众的认知,整体外形选择的是铜雕头像。
雕塑的位置几经考虑,选择在中央圆厅和序厅的交界处,正对着序厅,背后则是中近程导弹实体和圆厅,不太突兀又处在展线的显著位置,寓意也很好。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筹建过程中,一位中央领导来校视察施工进展情况,为了示意雕塑位置,我们临时做了一个钱学森形象的木板立在设计的位置上。这位中央领导考察完快走出大门时,特意走回来,站在木板前面,一边看着雕塑示意图,一边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领导说,感觉钱学森的形象慈祥有余、坚毅不足,特别是眼神,你们要多听听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的意见,要做出精品来。可见钱学森在这位中央领导心目中的地位。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在全场来宾的注目下,中央领导亲自为这座雕塑揭幕。当幕布拉开的瞬间,近2米高的基座上,铜雕的钱学森头像上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前方,仿佛仍在关注着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期待祖国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开馆后的钱学森铜像成为无数参观者留影、献花和驻足凝视的热门场景。
重返加州理工学院
2015年3月的一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Thomas F. Rosenbaum)一行在交大访问期间,特意抽时间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尽管已经快到下午闭馆时间,但考虑到对方的特殊身份,我们延迟了闭馆时间,热情接待了对方。正在上海活动的钱永刚馆长也一并陪同接待并做了讲解。来宾们一走进纪念馆,就被气势恢宏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吸引了。
参观过程中,校长一行看得很仔细,还不停地提问,并和钱永刚馆长热情交流。参观快结束时,我们在三楼阅览区将馆藏的与加州理工学院有关的珍贵文物摆放在阅览桌上,当对方看到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证书和校方当年颁发给他的杰出校友奖章时,兴趣颇浓,特意拍了照片。参观结束时,罗森鲍姆校长来到观众留言区,提笔写下了“一位伟人和他非凡的纪念馆”的留言。
校长说,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与交通大学共同培养出的杰出科学家,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创新的精神和赤诚的情怀,为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都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作为钱学森母校的校长,他为加州理工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校友而感到无比自豪。
随后,在双方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在交大美洲校友总会的大力协助下,当年10月2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专题展览首次走出国门,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而这一年恰逢钱学森归国60周年。展览地点选在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师俱乐部,此处距离钱学森当年工作过的古根海姆航空系的大楼不过百米之遥。在我们布展期间,就有许多好奇的加州理工学院师生来到现场,他们不少人只是在航空系墙上的大事记里知道,有一位学校教授50年代回国开创了中国导弹航天事业。通过展览,他们得以完整了解这位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传奇的一生。展览开幕式隆重又热烈,加州理工学院的董事局主席夫妇、托马斯·罗森鲍姆校长、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指导的博士生代表罗伯特·麦格博林夫妇、交大美洲校友总会和上海交大的领导,以及部分在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的交大学生出席。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钱学森的女儿钱永真夫妇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学校时任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将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加州理工学院,这是钱学森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期间一门课程《物理力学讲义》的打印稿复制件。身为物理学家的托马斯•罗森鲍姆校长接到这本书后,现场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他在开幕式上致辞时特别说到,3月份到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时能有幸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对其收藏和展览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共同校友,同时也是能够把两个国家和两所名校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他非常高兴地看到钱学森及其展览能够“回家”,重新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其意义是非凡的。
建筑与展陈的完美结合
建设这样一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中央各部门和学校都明确要求,无论是建筑还是展陈,钱学森的纪念馆都要做成精品工程,要给每位走进来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从没有做过纪念馆的上海交大来说挑战巨大。首先是建筑设计要达到一流水平。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钱永刚馆长的支持下,选中担纲纪念馆建筑设计的是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他当时刚刚完成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这使他不仅在建筑圈内,而且在普通民众中也享有盛誉。在与他的合作中,学校深切感受到了何镜堂对建筑细节的严苛要求,可以说是不惜代价。
钱馆建筑的设计特色是在赭红色的外墙上,通过建筑施工拼接,隐约浮现出一张钱学森的笑脸,脸部图形所占的外墙面积高达几百平米。因此,如何用颜色一致的材料拼接而成设计的图形,外墙材料的选择和拼接工艺就变得十分关键。何镜堂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和各地的制作工厂选材,有时外墙施工到了一半,因为效果不理想,被何镜堂院士叫停,全部重新换下来再试。在外墙材料选定后,为了达到满意的图像拼接效果,何镜堂将等比例放大的外墙放在地面上拼接好,自己不顾年高,登上高达十几米的云梯车,从高空俯瞰效果,直到满意定型。大师的倾情付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建筑设计金奖第一名。何镜堂院士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也十分满意,开馆以后他多次来馆考察,还说能为钱学森做馆荣幸之至,在介绍自己的代表作品时也多次提及钱馆。
2011年盛夏,何镜堂院士登上20米高空调整钱馆外立面肖像样本
与此同时,展览内容的选择和形式设计同样挑战巨大。钱学森图书馆的展陈内容定名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但在规划展览内容时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钱学森在导弹航天等国防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与成就是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主要内容,但其中不少都是绝密信息,不便对外展示。其次,如何把钱学森深邃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普通观众看,特别是晚年的系统科学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恐怕理解都很难。再次,展览的内容布局是按照一般人物纪念馆编年体的编排,即从出生到去世的单线条推进,还是另辟蹊径,以专题的方式展示钱学森鲜明的人物特性和杰出贡献。最后是在形式设计上,如何在符合建筑总体风格的基础上,用色彩和设计语言把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完美展示出来。面对这些难题,钱学森的几位秘书、家属和钱馆建设指挥部陈列大纲组的全体同志、展陈设计顾问和布展公司一起,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取得了统一的共识。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基本陈列采取专题体编排方式,即从四个侧面反映钱学森同志的主要成就、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而且四个部分自成体系。观众走进展馆,首先进入的是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重点介绍钱学森在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随后,观众走入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即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除了在导弹航天等技术科学上做出了一系列让世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外,还在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更宏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里提出了不少具有战略价值的学术思想。随后的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风范”,则注重讲述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当年是如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以及他的科学品德和名誉观、地位观。参观的最后,观众们将走进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领略钱学森一生的成长经历,并试图找到这样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处。在设计上,展览在序厅、尾厅、书海、书房复原处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让人过目不忘。
2011年开馆时,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完展览后说,今天看的这个展览本身就体现了钱学森的创新思想,令人印象深刻,看后深为感动。2012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基本陈列荣获上海市博物馆年度十大陈列精品奖。
时光如白驹过隙,开馆至今转瞬已过了近十年,但有些人和事则永远留在了心中:筹建期间开着车陪我们四处采访征集的北京“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的各位老同志;给予我们热情接待的酒泉、西昌、文昌、江阴等航天发射和测量基地的各位领导;无偿捐赠钱学森书信、手稿、实物等珍贵文物史料的各位捐赠者;多次给我们解读钱学森学术思想和成就的各界专家学者;和钱学森交往密切、合作无间的航天领域的同事与好友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中华民族即将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出发之年,我们将牢记自身的光荣使命,当好钱学森这位中华民族精神丰碑的守护者,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