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考古学证据改写琉球群岛历史纪要

字号:T|T
2021-12-15 15:56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21年11月26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的“人类史前史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考古学证据改写琉球群岛历史》。

 

在讲座开始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教授对主讲人Mark J. Hudson教授的学术履历和科研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Mark J. Hudson现为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法国里昂ENS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因其在日本绳文-弥生文化转变的研究的突出成果而享有广泛声誉。张海教授高度评价了Hudson教授近年来在海岛考古上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次讲座可以为岛屿考古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进行翻译。

 

Hudson教授首先介绍了琉球群岛的基本情况。琉球群岛自北向南从日本九州一直延伸至中国台湾,绵延1200公里;有着“琉球”、“冲绳”、“南岛”等多种称谓。

 

图片

琉球群岛位置及其旧石器时期遗址

 

1

1

1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Hudson教授介绍了人类在小型岛屿上栖息的情况。

 

看似风景秀丽的小岛却为人类的永久性栖息提出各种挑战:不稳定的食物来源、有限的动、植物资源、更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人类成功殖民后人口快速增长对岛内环境的破坏,这些原因使得岛屿成为人类最后定居的生境之一,并且绝大多数岛屿农业技术传入以后才被人类开发和定居的。一般情况下,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的岛屿可以支持非农业人群在岛屿上居住:岛屿本身面积很大、位置靠近大陆、有可靠的海洋哺乳动物资源、岛屿上已经存在外来迁入的动、植物资源,但这四个基础条件琉球群岛都不具备。

 

考古学证据表明,琉球群岛在35000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彼时海平面比较低,琉球群岛面积较现今略大,但彼此间交通仍然要依靠船只。著名的港川人就发现于冲绳主岛上,其年代约为距今2万年。此外港川遗址还发现了包括鹿、野猪等动物化石遗存的良好堆积序列,其顶部堆积内有绳纹陶器。Sakitari洞穴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贝壳制品,包括一个距今约2万年、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鱼钩。

 

琉球群岛分布有大量石灰岩,这使得动物骨骼化石序列得以良好保存。近年来关于琉球群岛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哺乳动物研究表明晚更新世野猪骨骼和人类骨骼同时出现在琉球群岛,这一现象是否是巧合?野猪是否由人类带入琉球群岛?仍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另一项关于宫古岛野猪遗存的研究表明在晚更新世晚期传入琉球群岛的野猪在全新世时体型变小,此外在全新世另一种体型更小的野猪也传入了琉球群岛,这两种不同种类的野猪在琉球群岛共存并最终灭绝。现在琉球群岛上生活的野猪仍然是全世界体型最小的,而中国南方出土的更新世时期的一种被称为Sus Xiaozhu的野猪可能是全新世传入琉球群岛的野猪的祖先。宫古岛长墓遗址的4个猪属样本的线粒体DNA研究表明其中3个样本与现代琉球群岛野猪相似,另一个样本则被归入系统发育树中亚洲猪属这一支,从而支持了琉球群岛野猪来源于中国大陆的看法。

 

琉球群岛旧石器时期至全新世是否有人群的连续栖息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支从九州群岛方向迁徙的绳文人为琉球群岛带来了陶器,另外支人群也可能从台湾以及中国南方借黑潮暖流乘船迁入琉球群岛。琉球群岛上发现了和九州群岛相似的绳文陶器,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琉球群岛与九州存在绳文陶器的交换网络。琉球群岛分布有两支新石器文化,其北部和九州一起被归为琉球绳文文化带;其南部则不见绳文陶器,被称为南琉球新石器文化,很可能与台湾的新石器文化存在关联。

 

1

2

1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Hudson教授详细介绍了位于宫古岛的长墓遗址的发掘情况。

 

宫古岛面积为159平方公里,长墓遗址位于宫古岛北部,东西两侧均距海岸1-2公里,北方不远为红树林沼泽,环境条件适宜人类生活。遗址海拔26-27米,可以分为两期,一期为17-19世纪的墓地,位于洞穴内部,洞穴边缘人工修建界墙,埋葬有约200具人骨,白骨化后有的人骨被放入木棺;洞穴前有一贝丘,是Hudson教授团队发掘工作的主体。

 

图片

长墓遗址位置

 

发掘工作开始于2005年,Hudson教授团队对该洞穴进行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工作,并绘制了地图,他们在洞穴前的地表发现了一种现在已经灭绝的贝类并识别出了贝丘遗迹,在下一年他们对贝丘开展了正式的发掘工作。发掘共开两个探沟,每个探沟均有两米厚的人类活动遗存,Hudson教授推测史前人类可能居住在洞穴内,向外丢弃动物骨骼、鱼骨、贝壳等生活垃圾。在发掘工作的最后一年2013年,Hudson教授团队移除了洞穴内的人骨,对洞穴内部堆积进行了发掘。

 

探沟内的堆积情况为,最上层为2米厚的黑土堆积,底部为黄色生土。该遗址发掘未发现任何陶器,但发现了大量贝壳制品,包括穿孔鲨鱼牙、贝壳珠、贝锛,此外还发现了一件狗骨,但未进行直接测年。发掘还发现了大量鱼骨,其中80%为鹦鹉鱼(Scaridae)。遗址发现的几乎所有鱼类都生活在珊瑚礁地带,鲜见深海鱼类,这一特点与台湾地区遗址多见包括金枪鱼在内的深海鱼类不同。遗址发现大量贝类,共计55种6958件,T1探沟内每平方米出土贝壳接近2000件。最常见的贝类种类不仅包括体型较大的金口蝾螺(Turbo argyrostomus),也有体型很小的石鳖。由于此时遗址没有陶器,其食用方式仍不明确。今天的宫古岛居民仍在采集贝类为食,并且来源比较丰富。

 

图片

长墓遗址出土贝类遗存与狗骨

 

长墓遗址共有28个碳十四直接测年数据。这些数据表明遗址的顶部1、2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为公元800年;底部第7层年代约为距今4200-4000年。居中的3-6层有一个测年数据为距今3000年,这表明在早晚两期遗存间,人类也曾在遗址上活动,甚至可能延续3000年时间,这对于在小岛上生存且没有农业的人群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考古学家认为,琉球群岛南部岛屿的其他遗址主要有两期遗存,即长墓遗址的1、2层与7层,但在这两期中间缺乏人类活动的迹象。长墓遗址连续的碳十四直接测年数据序列均反映出人群曾在岛上长期且不间断栖息。尽管最早期人骨的古DNA存在污染,但仍能看出其遗传特征与绳文人非常接近,而距今3000年前后人骨的古DNA遗传特征几乎与绳文人完全相同,由此Hudson教授倾向于认为长墓遗址的堆积是由遗传特征与绳文人非常接近的同一人群的长期活动形成的。在缺乏陶片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古DNA证据来考察这一问题。

 

图片

长墓遗址的堆积层位与碳十四年代

 

传统观点认为,南琉球群岛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陶器只分布在宫古岛以北的岛屿上;而新石器晚期文化则完全不见陶器。长墓遗址的发掘表明南琉球群岛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是在包括宫古岛以内的全部岛屿上均有分布的,与陶器是否存在无关。

 

图片

距今3000年的长墓遗址人群的古DNA特征与绳文人几乎完全相同

 

1

3

1

 

Hudson教授进一步讨论了南琉球群岛新石器人群的来源问题。

 

台湾岛距与那国岛仅110公里,南琉球群岛人群很可能受到南岛语系扩张的影响。关于南岛语系的研究认为,南琉球群岛位于南岛语系扩张的边缘地带,这一边界地区有许多岛屿可能曾被南岛语系人群占据后又放弃。尽管在琉球群岛未发现任何关于南岛语系的语言学证据,但其陶器器型上没有任何绳文文化的因素,因此早期研究认为其来自于南方的台湾岛、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乃至中国大陆等地。巧合的是,南琉球群岛的人类活动开始时间与南岛语系从台湾向外扩张的时间几乎在同一时间,均为距今4300年前后。基于上述地理邻近、时间相似的特点,加之遗物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相似,包括Hudson教授在内的许多考古学家过去一直认为南琉球群岛人群是从台湾岛迁入的。但是,南琉球群岛从未发现南岛语系新石器工具包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稻作农业、驯化猪和狗、红衣陶、纺轮、台湾板岩和软玉、石质树皮布拍以及鱼钩。因此从台湾出发的南岛语系人群可能没有向北方扩张。在最新发表的Nature 文章中古DNA证据表明至少距今3000年的长墓遗址人群在遗传上与北部绳文人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将琉球群岛人群与北部的绳文文化联系在一起,这一结论将绳文文化的分布范围从冲绳岛扩展到了宫古岛。而宫古岛以南的八重山群岛新石器人群的基因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片

琉球群岛的新石器文化分布

 

南琉球群岛在史前相对孤立,这一地区发现的唐开元通宝也很可能来自于沉船而非人群交流,这种与世隔绝的条件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如我们在塔斯马尼亚人和极地因纽特人身上看到的文化简化现象。但安达曼群岛中的北哨兵岛可能是个例外,该岛面积很小,岛上的人经过数百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后仍保持着相对丰富的文化现象。婚姻是隔离生境中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如果人群生活在面积较大的岛屿上,那么则可以在同一岛屿上寻求配偶,但小岛居民繁衍生息则更为困难,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网络。Hudson教授参与的另一项关于岛屿狩猎采集人群社会网络的研究表明,这种岛屿间的交往对在新生境中生存的人群非常重要,但随着人群对新环境的适应,这种社会交往的成本逐渐高于其带来的利益价值。南琉球群岛的社会网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后,Hudson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首先,琉球群岛是在农业产生之前为人类所占据的,而农业直到公元1000年前后才传入琉球群岛,相较九州晚2000年。第二,南琉球群岛与台湾岛和东南亚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为人所关注,新古DNA证据表明宫古岛人群来自于北方的绳文文化。最后,琉球群岛的社会隔离问题以及其在中世纪对农业的接纳亟待进一步研究。

 

在问答环节,Hudson教授与听众就长墓遗址的贝类遗存功能、植物遗存情况以及岛屿间的交通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互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