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根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坚持国家属性 系统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
在浙江良渚古城观可爱的小鹿,在北京圆明园赏金黄的银杏,在甘肃大地湾制精美的陶器,在江西海昏侯国品汉风赣味......2010年以来,通过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保护大遗址的方式得到各界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考古遗址公园,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评定公布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丝绸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开放服务、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国家文物局充分调研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和相关行业单位的政策需求和期望愿景,详细梳理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总体目标、具体措施和任务,增强《规划》的实操性。
《规划》立足大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坚持国家属性、考古支撑、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等基本原则,系统做好大遗址考古研究、空间管控、保护管理、开放展示工作,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大遗址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
《规划》包括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涵盖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附件为“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规划》制定了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等8项主要任务、14项重点工作,并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严格督促落实等保障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方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考核指标。如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基础信息采集、出版20至30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进一步实现60至70处大遗址对外开放、新增10至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同时,充分考虑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复杂性,仍然强调夯实基础、抓好示范案例,在考古研究、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提出定性要求,特别是针对预防性保护、权益分配、文物补偿、土地增减挂钩等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以鼓励和支持为主,倡导地方人民政府制度创新、试验和探索。
考古先行 发挥考古研究的基础性作用
大遗址价值的发掘与阐释,保护与利用,离不开考古研究的支撑,考古研究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规划》提到,要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不断廓清大遗址价值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丰富展示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全面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贡献。
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四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聚焦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国际合作与文明比较等重要维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阐明中华文明要素形成、中华文明起源及文化共同体形成等重大问题;依托大遗址实施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以及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重大考古研究专项,形成“考古中国”基础项目库,持续培育“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同时,搭建全国大遗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基础信息采集,推动大遗址空间信息按标准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促进基础信息共享共用。支持重要大遗址编制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系统持续开展考古测绘、调查、勘探和发掘。实施考古报告出版工程,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国际传播工作。支持央地共建、省地共建、校地共建考古工作基地(站),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实现区域考古标本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融合发展 全民共享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
穿越历史时空、遍布广袤大地、赋彩百姓生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因其对遗址原貌进行真实性展示,更因其可看可感可触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从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和深化管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与喜爱。
为了更好地全民共享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规划》特别提出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让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
为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规划》指出,国家文物局将实施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推介一批实证文明起源、彰显文化传承、见证民族融合、印证文明互鉴的大遗址展示利用项目。持续推动西夏陵、御窑厂窑址(含湖田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石峁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积极培育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古格王国遗址、钓鱼城遗址等世界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全方位展现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和实践经验。
“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利用中受益,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所向。”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度设计,提升目前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行服务水平,加大67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的培育力度,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引导地方人民政府有序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互联工程,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创新展示,充分运用创意、科技等手段,更好展示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参观体验更加精彩,让文化家园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