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即,或许有人还会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生于美国华人家庭的张纯如来说,1937年发生于祖辈身上的二战暴行,意味着什么?1995年,时年27岁的她,冒着酷暑,来到南京,采访幸存者,查找史料,执着写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把南京大屠杀历史带入西方视野,被称为“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的“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带我们走近这位伟大女性。11月9日,张纯如离开我们17年了,我们依然深深怀念她。
2020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一批来自张纯如母亲张盈盈捐赠的文物,由此推开了有关张纯如的记忆之门。“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于今年5月18日起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首层展厅展出。展览通过“至纯至美”“至韧至勇”“一个人的力量”三个部分呈现了张纯如短暂却有价值的一生。
张纯如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伊利诺伊州长大。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博士。她的外祖父张铁君曾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1937年深秋,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前一个月,战火燃遍长江下游一线。张铁君与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孙以白奇迹般地在芜湖码头团圆。后来,孙以白生下女儿张盈盈,也就是张纯如的母亲。
“我们的家庭非常注重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强调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根。”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这种信念从小就影响着张纯如。“纯如从小学中文,我们也尽量向她介绍中国文化。她深知自己的根来自何处。她喜欢阅读。图书馆是她最爱去的地方。”
张纯如小学五年级时,对寻根产生兴趣。“她对我们家族历史与背景极其好奇,向我们提出许多问题,诸如我们分别来自何方?为什么一定要来美国?我们像她这么大时,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张盈盈说,他们通常会在晚餐桌上,向女儿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还告诉她在抗日战争时期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所遭遇的困难,并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给她听。
“我们从来没想到,这些在晚餐桌上随口说来的故事,有朝一日会促使纯如写下畅销全世界并改变人们对二战看法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
张纯如听到父母讲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后,小小年纪就在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查找资料,却找不到一丝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但是纳粹杀害犹太人的历史在西方家喻户晓,她问“为什么?”
1989年,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她先后进入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她发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记者曾发表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路透社多家报纸都刊登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但是多年过去了,西方国家对此似乎完全忘记了。
张纯如发现自己和新闻记者相比,更想成为一名作家,决定重回校园继续深造,1991年5月取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
1994年12月,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库比蒂诺举办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促使她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她说:“那些图片之恐怖激发了我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她决定寻找南京大屠杀真相。
她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查找当年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资料,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在档案馆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查档时,她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并看到了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名字。她辗转联系上了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得到了《拉贝日记》的部分章节。
1995年夏天,张纯如来到南京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纯如曾跟我说,南京大屠杀发生60年后,还能看到这些幸存者,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在南京期间,张纯如走访了李秀英、夏淑琴等幸存者,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她废寝忘食,从中选出精华。日夜研究那些残忍的画面,听那些煎熬的录音,母亲张盈盈很担心女儿的安危,但张纯如说:“我现在所受的痛苦无法与那些受害者比拟。我要拯救那些在黑暗中被遗忘的人,为那些喑哑无声的人发言。”
历时三年,张纯如完成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不公正的评价。张纯如听到日本驻美国大使公开批评她的书“不正确”时,她向日本大使挑战。1998年12月1日,她在PBS电视晚间六点新闻节目中,和日本驻美国大使辩论。
张纯如1998年回到母校演讲,对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是她的至韧至勇,让南京大屠杀历史抹去尘埃,让否认侵略的言论受到正义的谴责,让历史的记忆和人类的良知得以唤醒。
面对大众,张纯如充满热情又坚强,但人们或许忘记,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由于身心过度劳累,她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那个冬日。人们为此震惊、惋惜、哀悼,更缅怀她的勇敢、正义而绚烂的一生。纪念馆为她颁发特别贡献奖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中,特别将科技与历史结合,让历史照片恢复音容笑貌。通过照片修复、三维建模、语音克隆等技术再现张纯如,让历史“活”过来、“说”出来、“动”起来。这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感到张纯如似乎从未离去,一直就在我们身旁,跟我们一起为这段历史奔走呼喊。
我们为什么不能是她?
南京大屠杀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能汇聚成守护历史真相、传递和平与希望的海洋。
天冷了,纪念馆悼念广场张纯如雕像,被戴上了紫色毛围巾。正义从来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