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纪念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专家座谈会暨专题报告会在京召开

字号:T|T
2021-09-30 10: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求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释了考古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也对新时期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是考古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图片

 

2021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办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纪念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专家座谈会暨专题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远达厅召开。时隔一年,正值考古百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一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展望新时代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岩石主持。

 

图片

 

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同志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国强发表致辞。在致辞中,他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百年中国考古的优良学术传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水平、有情怀、学贯中西的考古队伍,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考古学精品力作,不断开创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国史学的力量和智慧。

 

图片

 

 

 
 

专家座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之后,全国考古学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考古人受到了极大鼓舞,干劲十足,在过去的一年里克服了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积极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和研讨会,制定落实方案,为考古工作的开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谢伏瞻院长、高翔院长分别发表学习理论文章,为考古研究和发展工作指明方向。除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外,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也积极行动,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纷纷增编,考古队伍不断壮大,不少一度被撤并整合的省、市、县文物局接连挂牌回归,古代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得到了有效保证。考古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文物考古及相关专业各个层级学生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专业研究人员和技师队伍的培训也正以各种形式展开,后备力量不断壮大,考古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为探索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考古成果的展示和转化也得到加强,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先进的发掘技术和理念,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总之,一年来我国的学科建设、考古能力建设、标本库建设等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文明走过的历程,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真学习并系统思考考古学的成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开拓、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书记、副主任、研究馆员宋建忠

图片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在同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在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础上更名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要组织和承担水下考古、科技考古、边疆考古、中外合作考古及考古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对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当今中国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释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对新时期考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年来,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9·28”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时代考古研究高地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下一步,考古研究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坚持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着力将考古中心建成考古研究的国家队、水下考古的主力军、重大项目的专业平台和行业发展的高端智库,创建世界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研究馆员戴向明

图片

 

在过去的一年里,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文博、考古界广为传播,特别是考古工作者深受鼓舞,群情振奋,极大提升了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及时组织学习讲话,采取多种举措,在多方面体现了对考古工作的重视,为国博考古院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的实际,着重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丝路考古”,努力开展中外古代文明交流互动的比较研究,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加强考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国博考古院的研究实力,努力建设一流的考古团队,以此来推动国博考古的发展。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讲话精神,拓宽研究领域,深掘研究潜力,不断提高国博考古的工作与研究水平,以实际作为践行习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海旺

图片

 

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于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讲话。同全国一样,这一重要讲话立即在河南全省引起了空前的认识考古、重视考古、支持考古的热潮,一年来热度不减。各级政府对考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各界支持考古工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加强考古能力建设的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习近平总书记“9·28”关于考古学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系统完整、富有极强的时代前瞻性和历史洞察力,不但将对今后中国考古与历史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都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高水平作为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文旅消费成为普遍需求。中国作为具有辉煌灿烂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以考古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要不负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向世界更好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不懈奋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周勇

图片

 

2020年9月28日,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考古工作者倍感自豪、深受鼓舞。面向新征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坚持“强化科研、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积极谋求陕西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机构扩编、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与研究、出土遗迹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积极壮大人才队伍,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深入推进周、秦、汉、唐大遗址考古,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促进遗产展示利用。落实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先考古,后出让”的工作思路,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保护工作。发挥考古在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依托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持续开展“一带一路”联合考古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研究。打破发展瓶颈,迎接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提高考古成果的转化,助力陕西经济文化发展。陕西考古博物馆计划在年内对外开放,为中国考古学百年献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添砖加瓦。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郭京宁

图片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考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北京市高度重视落实讲话精神。一年内,文物局、原文研所召开各类学习会议,并多次联合兄弟单位、学术团体、专家学者等开展研讨,持续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十四五”时期,我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是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框架,高质量推进“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的相关考古工作。二是深入开展考古研究,特别是对北京在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周口店、上宅、琉璃河等遗址上持续发力。三是推动科技考古发展,加大科技人员培养和实验室建设力度。四是加强北京考古重点课题培育和科研能力建设,开展配套专题性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将北京地区古代文明牢固嵌入中华文明坐标体系。五是切实加强考古队伍工作保障,合理设置机构,力争增加编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考古队伍。六是重点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行业领先标准建设考古基地。七是强化宣传推广,打造网红品牌,提升公众知名度。北京市将接续奋斗,牢记使命,努力开创与大国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考古工作新局面,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体系中谱写好北京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施劲松

图片

 

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迅速组织全所学习、贯彻、落实,在社科院党组的领导下,就如何提升考古所的工作能力、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向前发展进行调研、讨论、规划,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就是考古所的中心任务,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就是考古所的工作指南。一年来考古所以讲话精神为指引,整合研究力量,明确研究方向,推进多学科融合,在关乎中国文明、文化的重要领域开展发掘和研究。经全所同仁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年来,考古研究所积极传播考古成果,展示中华文明成就,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针对考古新发现,举办了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开展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在二里头、陶寺和偃师商城遗址召开了发掘现场研讨会。围绕重大学术课题,组织了“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等系列学术讲座。为普及传播考古成果,组织了“马家窑文化节”和“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展”。为培养考古人才,在二里头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举办了“夏文化考古研究”研修班、“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及汉魏洛阳故城、辽上京、洹北商城等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组织召开了各种论证会和评审会。考古所未来将进一步做好田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一批重点课题或研究方向,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促进学科融合,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开创中国考古事业的新局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

图片

 

立德树人,为党育才、为国考古,一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针对考古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的回信和“9·28”讲话精神为指引,将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确定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为立足之本,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研究更充分结合,积极开展“立德树人”工程、“凝心铸魂”工程、“北大书系”工程、“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教学能力提升,全面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加快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步伐,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三次提到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根基;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选择和发展趋势,可更好认识考古学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考古学的初心使命是“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两者是相通的。历史和现实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考古学同时诞生、使命相似、同向而行,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考古学必定发挥关键作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方辉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近一年来,全国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及高校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考古工作亮点纷呈,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文明研究、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考古新发现捷报频传,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日益提高,从中央到地方科研机构和岗位数量明显增多,考古学科人才培养加强,考古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总书记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高度肯定,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考古学取得了重要成果和发展,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在前人已有的成绩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考古能力建设、考古学科建设是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必经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雷兴山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深刻论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历史性任务,为新时代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经典性文献。总书记的讲话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各级党委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考古积极提供支持,社会公众了解考古、赞誉考古、支持考古事业的热情日益高涨,青少年喜欢考古、投身考古的现象显著增加。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前所未有地重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考古学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考古人普遍感觉到,中国考古的春天来了。

 

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中国考古人倍感振奋,撸起袖子加油干。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重大发现接连不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不断推向深入;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考古人的自觉,充分发挥了以史育人的巨大效能;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明显加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不断增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形成了一个个生动实践,交上了一份份优秀答卷。为深入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要勇担新时代中国考古学新使命,积极贯彻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新理念,积极培养新时代考古学新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9·28”讲话中指出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历史学研究离不开考古学的坚强支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为补史、证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度是有限的,走出神话传说,用实物资料构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发展的历史,没有考古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考古学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考古学要与历史学相结合,将考古学所揭示的人类活动遗迹纳入到历史研究范围内书写出来。历史学通过对考古资料的解读赋予考古学材料历史意义,两者互为基础,密不可分;以科学理论指导和三大体系构建推动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使历史学者能更真切的了解考古材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

 
图片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文物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国家文物局着力提升规划水平,组织编制《国家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中国石窟寺考古的中长期规划》,增强我国考古的计划性、系统性、主动性;推进考古人才队伍的建设,会同中编办、人社部、教育部不断协商,争取有力的政策支持;集中力量解决了历史重大问题,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发布;全力推动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落地,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基本明确了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的要求;推动了科技考古的应用和设备更新,切实改善考古发掘条件;注重考古成果的宣传工作,增强考古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共享考古成果。考古工作任重道远,在队伍建设、理论建设、对考古成果的整理阐释工作、多学科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仍需努力和加强。

 

图片

 

聚焦新使命,增强自觉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聚焦重大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起源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围绕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学术课题进行攻关,争取新的突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深化考古学理论,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加快构建中国考古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工作,多维度阐释转化考古成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际合作,讲好考古故事、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广大的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我们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秉持莫高精神,我们也始终实事求是,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能够历经百年的坚守初心、负重前行的根本,也是老一辈考古学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的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广大考古工作者一定能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为总书记交上满意的答卷。

 

 
 

专题报告

 
 

 

太平遗址发掘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小庆

 

图片

 

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的东侧,是在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15日对太平遗址的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斗门水库岸线的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文物局负责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建设和太平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的外围协调和后勤保障。2021年3月1日,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入住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太平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主要收获

 

截至目前为止,已完考古成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为确保考古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次勘探依照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中考古勘探的有关方法进行。勘探区域内采取了5米×5米、中间另加一孔呈梅花状的布孔方法进行勘探,钻探深度至生土。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遗迹等重点区域采取加孔卡边,以确认遗迹范围。资料记录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2009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对探孔提取的土样,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深度,填写探孔登记表,并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探孔的位置信息、土样照片及探孔登记表全部上传太平遗址田野数字化管理系统,判断各单项遗迹单位的属性、范围、形制与结构。目前,已完成的考古勘探工作资料正在整理、汇总中。

 

考古发掘按国家局2021年1月14日批复的太平遗址2021-2022年工作计划和2021年3月制定的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细化方案稳步推进。目前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灰坑164座,其中 91座为隋唐时期, 73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灰沟7条,其中中5条为隋唐时期,2条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清理水井4座,皆为隋唐时期。清理2座房址,1座为隋唐时期, 1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墓葬4座(灰坑灰沟葬),皆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等,还发现有少量都玉器和玉料等

 

初步认识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我们对太平遗址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的线索。可以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前左右。在已清理的灰坑、壕沟内,出土有丰富的、年代特征鲜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为我们准确的了解太平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土的玉器包括有玉璜、玉璧、玉刀及玉璧芯和玉圭等,表明该遗址应有玉器作坊存在。出土的卜骨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叶形陶牌饰枝叶纹刻画精美。尤为可贵的是出土的一件陶铃为关中地区少见,同类型的器物在被认为是尧都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夏代早期都城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有所发现,这显示当时太平遗址也应有一定的级别。目前我们对太平遗址的工作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是玉器作坊、卜骨、陶牌饰和陶铃的存在表明太平遗址具备了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的应有要素,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

 

 关中盆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正中央,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成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人类繁衍生息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辐射四方,涵养中华文脉,引领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中心区域。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整个关中盆地,孕育了河谷两岸数不胜数的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过去百年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关中盆地自万年以降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从距今八千年的老官台文化、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四千年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到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诸朝代,为我们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画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自2021年3月启动的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为关中盆地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太平遗址将会极大地推进关中盆地龙山-二里头时期社会转型期的考古学研究,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经验。

 

二里头遗址发掘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海涛

 

图片

 

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础上,最近几年,二里头工作队继续以探索二里头都城的布局、结构为中心工作。新发现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多网格式布局。发现“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作坊区围垣的西北角、宫城西墙南段和南墙西段。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的东西向道路向东、向西延伸,道路的两侧多发现有与宫城南、北墙成一直线或平行的墙垣(为行文方便,以“宫西路”指代宫殿区西侧的南北向干道,其他方向以此类推)。目前已可确认作坊区以西区域的东侧、北侧围垣,宫殿区以西区域的南侧、东侧及北侧围垣及东南拐角,祭祀区以西区域的南侧围垣。鉴于宫南路、宫北路及其两侧墙垣自宫西路向西延伸分别达470余米、410余米,均超过宫城295米左右的东西宽度,因此推测,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这些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宫城位居正中。

 

中心区的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表明二里头都邑有了严格、清晰的规划。宫殿区居于核心,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权力中心的高度集中。祭祀区、官营作坊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等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除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也以围墙间隔、防护,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人群,表明二里头都邑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这样严格、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二里头先民伟大的创造能力。

 

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在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周原的殷人聚落都有类似发现,表明这种制度被商、周王朝继续,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划时代变化的情况,以及对商、周文明的引领作用。同时二里头都城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峰作总结发言。今年既是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召开此次专家座谈会暨专题报告会,可谓意义十分重大。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之后,全国考古文博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考古学科的核心基础——田野考古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百年探索,成就辉煌,放眼未来,再展宏图。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对考古学意义与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的深刻阐释,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中国考古学新的百年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图片

 

我们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四点要求,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从我国考古学的现状来看,我们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期望与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集中表现为学科融合不够、阐释不够和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全面推进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上发力,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着力,在回应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关切上用力,推动中国特色考古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考古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