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泉州古城的故事刚刚进入崭新的篇章。
“妥善保护、永续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福建省、泉州市做好泉州系列遗产和泉州古城的研究、保护、管理与展示,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7月2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国家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召开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正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北京时间7月25日17时38分审议通过,将我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泉州申遗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首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根据国际专业咨询机构意见,对项目作出“发还待议”的决议。
“三年来,我们支持泉州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合作,对项目定位作出重大调整,将项目名称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新梳理申报点组合逻辑,提炼突出普遍价值,提出以宋元时期我国海洋商贸重要历史为对象的全新主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道。
新增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6处申报点。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福建博物院开展市舶司、南外宗正司、德化窑、安溪冶铁遗址考古发掘和古城历史研究,为调整后的申报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最终确保“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即泉州作为古代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和古人坚韧不屈、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呈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集中体现。申遗成功是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的范例,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在宋新潮看来,泉州申遗成功有五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泉州很好的处理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泉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相得益彰的。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的老百姓全力支持,与申遗标准达到了高度一致。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对泉州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学术的基础。泉州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是确保泉州申遗的制度保障。多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泉州申遗成功的组织保障。
一直以来,坚持专业主导、学术引领的工作思路,坚持保护为主、价值优先的科学理念,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鼓励社会参与、坚持惠及民生的总体定位……这些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宝贵财富。
申遗成功了,意味着责任更大了。
“颁布一个条例,制定一项规划,健全一套制度,提升一个平台。”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用了四个“一”明确了下一步泉州在建章立制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
《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尽快颁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管控实施细则也将公布并组织实施,加强泉州系列遗产保护的决定、保护管理办法正准备出台,以22处遗产监测终端平台,监测覆盖泉州遗产所有构成要素和关联环境,实现遗产本体数据采集、分析、实验、监测、反馈动态一体化。
在泉州,老百姓对遗产热爱和守护已深入人心,是泉州文化遗产能够历经千年,并得以真实、完整保存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依托泉州已有的8个文化遗产专业机构,持续开展遗产的考古发掘、基础研究、设立若干个专题或者课题,共同挖掘好、梳理好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明记忆。同时推动遗产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加强遗产与周边社区、村落的良性互动,人居环境、参访的设施和制度将持续提升,让遗产保护的自觉性能够深入人心。”王永礼表示。
宋新潮希望,泉州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和申遗承诺,落实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提出的建议,持续加强古城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抓好管理规划修订及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细化遗产区、缓冲区管理要求和控制指标,将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加大遗产安全监管和日常养护力度,积极探索活态遗产保护传承模式,为保护传承泉州城市风貌和历史文脉构建有效、管用和可持续的保护管理体系,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走在世界前列。